《茶经》

标签:
陆羽茶经制茶茶叶文化 |
分类: 武夷茶道 |
说到茶文化,那就不得不说到《茶经》,这本世界第一的全面介绍茶相关知识的名著。全书的结构分上、中、下三卷,一共有十章。上卷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只四之器一章;下卷包括: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全面涵盖了到唐代为止茶的各方面知识。
http://s11/middle/8de478a6gb4c30034cb5a&690
-
l
《茶经》中的主要内容
一之源
“源”,即是指“源头”,“起源”。茶叶即是茶文化的源头,所以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有什么样的性状,它的功效有哪些。其中还记载了在我国巴山峡川一带“有两人合抱者”高达数十尺的野生茶树,这是世界上记载野生大茶树的最早记录。而下一个记录远在一千年后的1842年,英国勃鲁士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
二之具
“具”就是“工具”。本章介绍采茶和制茶一系列的工具,制作这些工具需要什么原料,制作的规格、它们的用途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让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唐代的茶是用怎样的工具生产的。
三之造
有了茶叶和工具,自然就要开始制茶了,所以“造”就是“造茶”。本章从采茶的时间个选茶的标准开始介绍具体制茶的方法。唐代饼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那就要详细地看这一章了。
四之器
茶叶制造出来后,就要选择相配的器具泡茶了。“器”就是泡茶用的“器皿”。本章一共介绍煮茶时炙、碾、煮、饮的各种器皿一共二十八件,详细说明了这些器皿的尺寸大小,以及用什么样的材质才能更好地煮茶。还说明了煮茶的一系列注意事项,以免影响出汤的质量。这些茶器有(以下为网上抄袭,到底差了哪几个,等偶研究出来了再更改。或者哪位大大帮偶补充……《茶经》偶还没全面的看。):
1.风炉——用于烧水烹茶
2.灰承——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http://s8/middle/8de478a6gb4c3002bc847&690
五之煮
一切都准备好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煮”茶了。本章介绍煮茶时的选水、燃料、煮茶方式、茶汤的调制。陆羽在这时已经将煮茶这个生活上的行为上升到了一个艺术的境地,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摆脱了单纯的煮茶流程的介绍,而是充满美学意蕴的茶艺(茶道)。
六之饮
本章为全书的重点,考证饮茶的历史源流,介绍喝茶的方法,并提出了对当时烹茶饮茶方式的一些意见。文中提出,饮茶有“九难”:制造、鉴别、器具、火工、用水、碾末、烹煮、饮用。只有将这九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得到最高的茶的享受。
七之事
“事”即是有关于茶的历史记录。本章字数最多,记录了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文献四十八则,引用书目达四十五种,体裁从史料、寓言、诗赋、药剂都有。
八之出
即茶叶的出产地,我国产茶区及该区茶叶品质的比较。文中将唐代产茶区划分为八个道,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其中许多地方陆羽都有实际考察过。
九之略
在条件不那么允许的情况下,陆羽为你提供更为简便的制茶和饮茶方式。本章仅仅170字,在最省略的情况下教你如何做好制茶和烹茶的工作。
十之图
本章并非有实际内容,只是提出将前九章内容以素绢抄写,张挂于墙壁上,让所有看到的人能够了解这些知识,更好的推广,让大家规范操作。
-
l
《茶经》中陆羽的茶道观点
1. “精行俭德”
陆羽对于饮茶人的品德十分重视,在第一章就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陆羽提出的茶体现出的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他所理想的人格:行为精诚,品德勤俭,像茶一样朴素淡雅,注重修身养性。而非性格张扬、为人浮夸、生活奢靡的。
2.风炉中体现的“五行相调”
陆羽在书中专门设计了用来烹茶的小炉,这个小炉用铜或铁铸造,外形类似古代的鼎。这个小炉在装饰上下了一番苦心,在炉口设计了一个可堆放东西的支垛,支垛分三格:一个上刻“彪”与巽卦(— — --);一格刻“翟“和离卦(— -- —)一格刻“鱼”和坎卦(-- — --)。这三格分别代表五行中的“风”、“火”、“水”。小炉放在地面(土)上,再加上烧水的碳(木),五行就全了,这样五行调和做烹出的茶,体现出他阴阳调和的思想。正如小炉一只脚上所刻“体均五行去百疾”。
3.风炉中体现的入世情怀
陆羽一生虽然大多时间都在隐居,但也积极和高层人士交往,参与了书籍修编工作,这也算是参与了一些“文职工作”。他本身就是学习儒家精神的人,自然有着关心社会的情怀。这在他设计的小炉上也有体现。小炉上有三足,三足间开三个小窗,底部还有一个通风漏灰的小窗。三个小窗分别刻“伊公”“羹陆”“氏茶”,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陆氏茶”我们都可以理解了,那么伊公又是什么人呢?
伊公指的是商汤时期的一个政治家,本名伊尹。他是一个弃婴,一名有莘氏的采桑女在伊水上游的桑园中捡到了他,献给了有莘氏。有莘氏赐名为伊尹,并让一个厨师抚养他。伊尹长达后善于烹饪,很有名声。我们都知道,烹调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这不但和日常生活吃饭相关,还和政治有关。当时的观念认为,善于烹调者则善于处理协调事务,因此为栋梁之材。因此商汤听说了伊尹后派人向有莘氏索取伊尹,但有莘氏拒绝了。商汤就向有莘氏请求与婚姻,有莘氏命伊尹为其女的随嫁奴,这样一样来伊尹就到了商汤处。商汤在宗庙为伊尹举行了祛邪仪式,然后郑重地召见了伊尹,向他讯问治国的道理。而伊尹就以烹饪佳肴必须做到五味调和、火候正好、原料搭配合理等道理,来阐发他的治国理论,而商汤也就拜伊尹为阿衡(类似宰相)。这就是伊公羹的含义。
http://s13/middle/8de478a6gb4c3004cd06c&690
陆羽也是一个弃婴,他将自己放在与伊公相等的一个地位上,可见陆羽也不仅仅是谈茶而已,他也有以茶来论道,以《茶经》宣传自己观点的一个目的。可见《茶经》并非是一本单纯记载了茶相关知识的“茶艺”书,更是一本“茶道”书籍。另外,小炉上一只脚上刻“圣唐灭胡明铸”的字样也体现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心。“圣唐”即指唐朝,“灭胡”指的是安史之乱驱除胡虏,恢复平定。“明年”即是第二年,也就是说,该鼎是铸造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公元764年,这也可以看出陆羽茶人的“远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