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经》

(2011-12-23 22:10:10)
标签:

陆羽

茶经

制茶

茶叶

文化

分类: 武夷茶道

说到茶文化,那就不得不说到《茶经》,这本世界第一的全面介绍茶相关知识的名著。全书的结构分上、中、下三卷,一共有十章。上卷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只四之器一章;下卷包括: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全面涵盖了到唐代为止茶的各方面知识。

 

http://s11/middle/8de478a6gb4c30034cb5a&690

 

  •         《茶经》中的主要内容

一之源

“源”,即是指“源头”,“起源”。茶叶即是茶文化的源头,所以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有什么样的性状,它的功效有哪些。其中还记载了在我国巴山峡川一带“有两人合抱者”高达数十尺的野生茶树,这是世界上记载野生大茶树的最早记录。而下一个记录远在一千年后的1842年,英国勃鲁士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

二之具

“具”就是“工具”。本章介绍采茶和制茶一系列的工具,制作这些工具需要什么原料,制作的规格、它们的用途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让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唐代的茶是用怎样的工具生产的。

三之造

有了茶叶和工具,自然就要开始制茶了,所以“造”就是“造茶”。本章从采茶的时间个选茶的标准开始介绍具体制茶的方法。唐代饼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那就要详细地看这一章了。

四之器

茶叶制造出来后,就要选择相配的器具泡茶了。“器”就是泡茶用的“器皿”。本章一共介绍煮茶时炙、碾、煮、饮的各种器皿一共二十八件,详细说明了这些器皿的尺寸大小,以及用什么样的材质才能更好地煮茶。还说明了煮茶的一系列注意事项,以免影响出汤的质量。这些茶器有(以下为网上抄袭,到底差了哪几个,等偶研究出来了再更改。或者哪位大大帮偶补充……《茶经》偶还没全面的看。):

1.风炉——用于烧水烹茶

2.灰承——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3.炭挝——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4.火筴——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5.交床——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6.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7.纸囊——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8.碾——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 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9.拂末——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10.罗合——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11.则——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12.水方——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13.漉水囊——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14. 瓢——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15.竹夹——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16.熟盂——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17.鹾簋——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18.揭——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19.碗——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字串4
    20.畚——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21.札——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22.涤方——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23.滓方——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24.具列——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25.都篮——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http://s8/middle/8de478a6gb4c3002bc847&690

 

五之煮

一切都准备好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煮”茶了。本章介绍煮茶时的选水、燃料、煮茶方式、茶汤的调制。陆羽在这时已经将煮茶这个生活上的行为上升到了一个艺术的境地,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摆脱了单纯的煮茶流程的介绍,而是充满美学意蕴的茶艺(茶道)。

六之饮

本章为全书的重点,考证饮茶的历史源流,介绍喝茶的方法,并提出了对当时烹茶饮茶方式的一些意见。文中提出,饮茶有“九难”:制造、鉴别、器具、火工、用水、碾末、烹煮、饮用。只有将这九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得到最高的茶的享受。

七之事

“事”即是有关于茶的历史记录。本章字数最多,记录了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文献四十八则,引用书目达四十五种,体裁从史料、寓言、诗赋、药剂都有。

八之出

即茶叶的出产地,我国产茶区及该区茶叶品质的比较。文中将唐代产茶区划分为八个道,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其中许多地方陆羽都有实际考察过。

九之略

在条件不那么允许的情况下,陆羽为你提供更为简便的制茶和饮茶方式。本章仅仅170字,在最省略的情况下教你如何做好制茶和烹茶的工作。

十之图

本章并非有实际内容,只是提出将前九章内容以素绢抄写,张挂于墙壁上,让所有看到的人能够了解这些知识,更好的推广,让大家规范操作。

  •         《茶经》中陆羽的茶道观点

1. “精行俭德”

陆羽对于饮茶人的品德十分重视,在第一章就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陆羽提出的茶体现出的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他所理想的人格:行为精诚,品德勤俭,像茶一样朴素淡雅,注重修身养性。而非性格张扬、为人浮夸、生活奢靡的。

2.风炉中体现的“五行相调”

陆羽在书中专门设计了用来烹茶的小炉,这个小炉用铜或铁铸造,外形类似古代的鼎。这个小炉在装饰上下了一番苦心,在炉口设计了一个可堆放东西的支垛,支垛分三格:一个上刻“彪”与巽卦(— — --);一格刻“翟“和离卦(— -- —)一格刻“鱼”和坎卦(-- — --)。这三格分别代表五行中的“风”、“火”、“水”。小炉放在地面(土)上,再加上烧水的碳(木),五行就全了,这样五行调和做烹出的茶,体现出他阴阳调和的思想。正如小炉一只脚上所刻“体均五行去百疾”。

3.风炉中体现的入世情怀

陆羽一生虽然大多时间都在隐居,但也积极和高层人士交往,参与了书籍修编工作,这也算是参与了一些“文职工作”。他本身就是学习儒家精神的人,自然有着关心社会的情怀。这在他设计的小炉上也有体现。小炉上有三足,三足间开三个小窗,底部还有一个通风漏灰的小窗。三个小窗分别刻“伊公”“羹陆”“氏茶”,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陆氏茶”我们都可以理解了,那么伊公又是什么人呢?

伊公指的是商汤时期的一个政治家,本名伊尹。他是一个弃婴,一名有莘氏的采桑女在伊水上游的桑园中捡到了他,献给了有莘氏。有莘氏赐名为伊尹,并让一个厨师抚养他。伊尹长达后善于烹饪,很有名声。我们都知道,烹调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这不但和日常生活吃饭相关,还和政治有关。当时的观念认为,善于烹调者则善于处理协调事务,因此为栋梁之材。因此商汤听说了伊尹后派人向有莘氏索取伊尹,但有莘氏拒绝了。商汤就向有莘氏请求与婚姻,有莘氏命伊尹为其女的随嫁奴,这样一样来伊尹就到了商汤处。商汤在宗庙为伊尹举行了祛邪仪式,然后郑重地召见了伊尹,向他讯问治国的道理。而伊尹就以烹饪佳肴必须做到五味调和、火候正好、原料搭配合理等道理,来阐发他的治国理论,而商汤也就拜伊尹为阿衡(类似宰相)。这就是伊公羹的含义。

 

http://s13/middle/8de478a6gb4c3004cd06c&690

 

陆羽也是一个弃婴,他将自己放在与伊公相等的一个地位上,可见陆羽也不仅仅是谈茶而已,他也有以茶来论道,以《茶经》宣传自己观点的一个目的。可见《茶经》并非是一本单纯记载了茶相关知识的“茶艺”书,更是一本“茶道”书籍。另外,小炉上一只脚上刻“圣唐灭胡明铸”的字样也体现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心。“圣唐”即指唐朝,“灭胡”指的是安史之乱驱除胡虏,恢复平定。“明年”即是第二年,也就是说,该鼎是铸造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公元764年,这也可以看出陆羽茶人的“远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本茶道
后一篇:韩国茶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