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兄”到“沈世兄”
吕材桢
关键词 沈世兄 流传
稿本 1756年本 脂砚斋
“沈世兄”这个人仅见于第二十六回:
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众人忙起席让
坐。冯紫英笑道:"好呀!也不出门了,在家里高乐罢。“”宝
玉薛蟠都笑道:"一向少会,老世伯身上康健?"紫英答道:"家父
倒也托庇康健。近来家母偶着了些风寒,不好了两天。"薛蟠见他
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
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沤气,如
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虎捎一翅膀。"
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
来了。"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
呢。”(庚辰本)
与本回的“蜂腰桥”一样,"沈世兄”这三个字也有异文,也值得
探讨。
我们先用甲戌、庚辰、蒙王府、 戚序、舒序、列(彼)、杨本等
七个抄本这一段的文字以句子为单位作一比较,以了解这些抄本的相
互关系,然后再察看 一下“沈世兄“这个词语的来龙去脉。
*号后的文字是笔者的说明。
例1
说犹未了,
甲、庚、王、戚、舒
列、杨 阙如
* 列
、杨自成一组;它们不是甲、庚、王、戚、舒等本的底本。
例2
只见冯紫英 一路说笑,
甲、庚、王、戚、舒、列
只见他一路说笑,
杨
*
列、杨二本同为一组,但杨本不是列本的底本。
例3
已进来。
甲
已进来了。
庚、王、戚、舒
已经进来了。
列、杨
* 庚、王、
戚、舒、列、杨等六本有“了”,这是1756年本的
文字。
1756年本分为 庚、王、戚、舒和列、杨两组。“进”是列、杨
一组的增文。
众人忙起席让坐。
诸本
例4
冯紫英笑道:
甲、庚、王、戚、舒 、列
冯紫英道:
杨
*
同例2。下同。
例5
好呀!
甲、庚、王、戚、舒、列
好吓!
杨
也不出门了,
诸本
例6
在家里高乐罢。
甲、庚、王、戚、舒
在家中高乐。
列、杨
*
同例1。下同.。
例7
宝玉薛蟠都笑道:
甲、庚、王、戚、舒
宝玉薛蟠
道:
列、杨
一向少会,
诸本
例8
老世伯身上康健?”
甲、庚、王、戚、舒
老世伯身上康健吗?
列、杨
例9
紫英答道:
甲、庚、王、戚、舒、杨
冯紫英答道:
列
*
列、杨二本同为一组,但列本不是杨本的底本。
例10
家父也到托庇康健。
甲、 列
家父倒也托庇康健。
庚、王、戚、舒
家父托庇平安。
杨
*
庚、王、戚、舒仍为一组。列同甲。
杨本有删减、改写。
杨本不是列本的底本。
例11
近来家母偶着了些风寒,
甲、庚、舒、列
近来家母偶着些风寒,
王、戚
家母偶着了些风寒,
杨
*
王、戚删了“了”字,它们同为一组,不是庚、舒、列的底本。
不好了两天。薛蟠见他 面上有些青伤, 诸本
例12
便笑道:
甲、庚、王、戚、舒、列
笑道:
杨、
* 同例2。
例13
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
甲、庚
这脸上又合谁挥拳?
舒
这脸上又和谁挥拳?
王、戚
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
杨
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著?
列
* 庚同
甲。
王、戚为一组。
列、杨一组增了“来”字。
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
诸本
例14
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 甲、
杨、舒、列
从那一遭把仇都尉
打伤了, 庚
*
庚辰本有脱落,它不是王、戚、杨、舒、列的底本。
例15
我就记了再不沤气,
甲、庚 、王、列
我就记了再不呕气,
戚、舒
我就忌了再不沤气,
杨
*
同例2。
戚、舒同。
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 诸本。
例16
是前日打围,
甲、庚、杨、舒
、列
是打围,
王、戚
*
同例11。
例17
在铁网山教兔虎捎一翅膀。
甲、庚、列
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
戚、舒
在铁网山教兔足虎捎一翅膀。
王
在铁网山被兔虎梢了一翅膀。
杨
*
戚、舒同。王、戚有共同的底本。
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 诸本
例18
前儿也就回来了。
甲、庚、王、戚
、舒
前儿初六就回来了。
列
前日初六才回来。
杨
*
同例句1。杨本有改动。
例19
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
甲、庚、王、戚、舒、列
杨
阙如
* 同例2。
例20
我在
会席不见你呢。
列
我在
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
甲
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
庚、舒
我在沈世兄家赴席没
杨
我在沈世兄家去不见你呢。
王、戚
*
列本留有四个空格,此处尚处于稿本状态;
甲戌本已出现赴席的地点:某一“世兄家”;
庚、舒是1756年本的文字。该本明确了赴席的具体地点:
“沈世兄家”。“沈世兄“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
小结:
一、以、甲、庚、王、 戚、舒、彼、杨等七本可分为两个系统:
甲戌本和1756年本系统。后者又可分为三组:庚、舒自为一组,王、
戚为另一组,列、杨组异文多,为第三组。舒本是一混合本,主要
异文从庚(例3、13、15及例20)。
二、列本(例20)保留了曹雪芹“增删五次”时期初期的手稿
文字,并且早在乾隆甲戌年(1754年)之前即已流传在外;甲戌本此
处保留了曹雪芹“增删五次”晚期的手稿文字;
三、1756年本的“沈”这个增文系脂砚斋所为。
2022年11月4日
于临时住所
(本文是拙著《<红楼梦>版本琐议》的第三十篇。)
(引用或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