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轮回,如何记录,即使在公元纪年已经成为全球普遍的纪年方式的今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保留下来的传统的纪年纪日依然差异很大。日本纪年以当今天皇的年号纪年,台湾地区则以中华民国纪年,中国大陆与世界接轨,公元纪年的同时,传统的干支纪年依然保留下来。
干支为何?如何纪日?
以干支纪日方式最早常见于殷商甲骨卜辞之中。殷人尚鬼,占卜以问吉凶。每事问,必占卜。殷墟留下了丰富的甲骨卜辞,据王蕴智等集合甲骨文资料认为,收录属于帝乙、帝辛时期的干支表刻辞计有近三百版,其中不乏完整的干支纪日表。而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郭沫若《卜辞通篡》也有大量例证,现抄录《甲骨文合集释文》如下:
丙辰卜,永贞:乎省我田。(《合集》9611 )
壬申卜,王陟火、亢,癸酉易日。(《合集》20271)
壬午卜,来乙酉雨?不雨?(《合集》21065)
以上所列甲骨卜辞,天干地支纪日置于句首几成定式。甲骨卜辞大量释文表明,商人天干地支纪日已十分成熟,天干地支起源当在商之前。殷商虽以干支纪日,但是何为干支在甲骨文中却没有明确的解释,到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班固《白虎通》王充《论衡》等著作中方对干支含义有所阐释。班固认为”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在班固看来,天干为主,地支为辅,这种观点与王充等人的观点相似。由此可知,汉代之前,天干地支以纪日的做法虽然已经流行,但是此种纪日明确为干支纪日却是东汉才成为现实。联系到汉代时期人们尚不识商朝文字这一史实,则商人干支纪日之法东汉人也未可知,但是干支纪日纪年已为时人所知当属事实,正因为
如此,许慎等学者才对干支有系统独特的解释。殷人因何选择天干地支以纪日,仍属未解。
1929年旅居日本的郭沫若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其中有一篇《释干支》的文章,文中谈到的十二支干起源问题。郭沫若把它解释为起源自巴比伦的十二宫,直到1951年,郭沫若还在修订版本中说,这一观点”在今天虽然还是没有更好的直接物证,但也没有更坚实的反证。”依据郭沫若的推断,十二支的起源似乎来自巴比伦的十二宫,商人如何与巴比伦人建立起如此紧密的联系,确实没有更好的直接物证,此说只能存疑。与郭沫若的推测类似,日人桥本增吉根据文献上的记载认为十二支是巴比伦的十二兽传至中国后,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这样,各字的字源也就起源于与之相联系的各个动物,但是,表示十二支与动物相结合的最早的资料,是现在发现的《睡虎地秦简》(公元前3世纪),在甲骨文中还完全看不到表示与动物相关联的记述。所以说商人何以干支纪日目前尚无满意的解释。
与之相关,商人干支纪日之外,其它旬、月、年等与纪年纪日有关的词语在甲骨卜辞中也已经出现,但其含义与今日不完全一致,现亦分述如下。
我们先看下列卜辞
癸酉卜,永贞,旬亡祸。
癸卯卜,永贞,旬亡祸。
癸亥卜,永贞,旬亡祸。
从以上卜辞可以看出,商朝这种“卜旬卜辞”在卜辞中是非常多的。殷人以“旬”为卜,究其原因,可能殷人初期的每次占卜最多只占十日的吉凶,如果需要了解超过十日的活动,则每到满十日时需重新占卜。成家彻郎对甲骨卜辞中干支出现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天干地支绝多数是组合出现,但也偶有单独出现的情况。许多卜辞都可以证明当时存在只用天干表示日子的习惯,另一方面,只用地支表示日子的例子可以说基本没有。这表明最初人们仅用天干记述一“旬”发生的事件,随后又创造了地支来记述更长时间的事件。所以,在干支纪事之前可能还有一段单用天干纪事的阶段,而十天干正好是一旬,随着记时时间的延长,又用地支相匹配。相比于地支,天干更加重要和显明,且出现较早。
需要注意的是“旬”纪日的卜辞虽屡见于卜辞,但其位置一般在贞辞而非前辞。也就是说“旬”仅与卜问内容相关,并非占卜发生的时间,因此并不改变卜辞干支纪事的特征。
在甲骨卜辞中,作为纪年的月也常常出现。
辛卯卜,贞今日其雨,八月。(《合集》00006)
丙申卜,旅,贞今夕亡国。在十月。(《合集》26308)
甲辰卜,亘,贞今三月光乎来。(《合集》00094)
十一月:癸卯、癸酉;十二月:癸未、癸巳。(《合集》16751)
在殷商甲骨文中,表示月份的词虽常见于卜辞中,但其一般置于命辞之末。这和我们现在表示时间往往从大到小,先月后日不同。这一结构安排基于商人对占卜日的重视。比如卜辞所见商人活动中,其祭祀祖先往往要在祭祀活动前进行占卜。占卜的时间一般与商王先祖的祭日相对应,如祭大乙在乙日占卜、祭武丁在丁日占卜等等,其日期是特定的。其他战争、生育等王事活动应该也会选择特定的日期。因此,“日”在卜辞中至关重要。卜辞的功能性使得日子要置于前面明确标明,而“月”出于记录的需要,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故而也就被置于句末。
总而言之,商人干支纪日常见于占卜之中,其起源尚不能名之,但这样的纪日方式为后世所延续,在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