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衣橱的变迁
(2024-05-15 12:03:22)
标签:
衣橱的变迁 |
分类: 生活随笔 |
少时我常为村人写春联,厝边婶姆常会叮嘱我:边角儿写几个“春仔”吧!所说的“春仔”,是写春联后剩余的零星边角纸儿,将它裁成正方形,往对角写上吉祥语句,它是贴在房门、家什上用的,其中少不了有“衣裳满箱”的“春仔”。其实那时的农家,除新婚外,大都没有箱子。我家的衣橱是父亲结婚时用的,到了继母手里继续用,到我懂事时,衣橱已破旧,里面凌乱地塞上一家大小的衣物。我写的“衣裳满箱”是贴到这衣橱上的,有点文不对题。其实,“衣裳满箱”也好,“衣裳满橱”也罢,只是个理想与期待而已。
我到外地读中学时,连个衣箱子也没有,几件粗布衣就塞在网兜里,或挂在租房的墙壁上,怕老鼠啮咬,有时就塞到枕头套里,网兜与枕套就是我的“衣橱”了!上大学那年,我远离家门,总得有个放衣物的地方吧!于是徘徊在福州街头,踌躇再三,才下定决心买了一个十三块钱、内衬薄木板的次藤皮箱子。那箱子就是我的“衣橱”,它伴随我走出校门,走进部队农场,走向工作岗位,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它。大学四年,我只有冬夏各两套衣服,几件内衣裤,箱子从来没有饱和过。1964年冬,我们下到闽北山区搞“社教”,学校补贴我10块钱,又10尺布票,我凑合着做了一件棉衣。我第一次穿上棉衣,感觉多么暖和!寒冷的冬夜,我把棉衣加在冷似铁的旧棉被上,箱子也没了用武之地……
工作后,结婚时,我也没有衣橱。我母亲用过的旧衣橱,油漆后放在家里,我不常回家,只放些旧书。老鼠大概以为有利可图,竟在橱子后板啮出了一个大洞,从此,我与橱子的关系便“断绝”了!结婚后,幸好内兄从工作的南宁,代我买了个牛皮箱子,20多块钱。他迢迢千里、辗转换车,送到厦门来。我们夫妻的衣物就全装到这个“衣橱”中了。
1985年,我爱人调回厦门工作,此时我们才以300多元添了一副新家具,其中一件是个“五抽屉”,“五抽屉”放去上面的空档,实际只有三个抽屉和一个“半边橱”。1992年,我爱人在他的单位分到了一套房子,我们的衣橱才正式诞生。为节约空间,我们在房间的隔墙上,打开了一个位子挤进一个衣橱。这是个“装模作样”的衣橱,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把个衣橱一分为二,我们夫妻“利益均沾”。橱内上面可挂衣裤,下面的两个抽屉分工明确,冬夏衣服各得其所。
孩子逐年长大,衣物渐多,衣橱拥挤不堪。前年房子重新装修,师傅为我们筹划了一个壁橱,壁橱紧贴一堵内墙,它囊括了所有衣物。顶上的一列橱子装棉被用,大包小包捆扎起来,重重叠叠堆放在里面;最底下一列四个小抽屉,放杂物。两个大衣橱“顶天立地”屹立中间,橱内上层装吊杆悬挂衣裤,下面的隔层分放四季衣服。妻子的那个大橱里,中间添了两个小抽屉,便于锁钥,放些证件之类的东西。整个橱子虽然分割成多个“功能区”,但连成一个整体,不觉得占用空间,房间依然宽敞明亮。
如今店铺里已有制作精致的整体衣橱出售,也可为你的房间量身定做,选择你中意的样式,
方便极了!俗话说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我想,还应添上一句:“衣要橱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