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随笔:季羡林先生的耳朵

(2022-12-07 21:18:52)
标签:

季羡林先生的耳朵

分类: 生活随笔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我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散文家,他熟稔多国文字,身兼数职,全能全才,大名鼎鼎。

“文革”初期,“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烽火燃遍全国各地,季羡林先生当然也没有好日子过。他在《八十述怀》一文中写道:“在很长时间内,我被分配挖大粪,看门房(学生宿舍楼),守电话,发信件。”“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就在这逆境中,季羡林先生却做出了异乎寻常的成绩,他作了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工作。由于不能把原著带到门房,他每天把一段原文抄在小纸条上,干活之余,反复思考构思,打腹稿,下班后,再赶紧用中文记录下来。

季羡林先生写道:“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又写道:“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的时间。”“没有以前的会议,没有以前的发言。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他风趣地写道:“‘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以上人。”

这部史诗性的巨著的竣译,填补了我国梵文文学翻译的一项空白,被学术界誉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获得了国际梵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极高评价和热情赞誉。

季羡林先生在总结治学经验时,将它压缩成两个字:“勤奋”。他说:“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在长期的著译生涯中,他形成了一套生活和工作习惯。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吃一点烤馒头片,啜几口茶,然后在书房里工作到七点多再去上班。外出开会、访问,在飞机上,在火车上,他都抓紧时间进行思索和写作。为了对付大量“态度欠端、会风不正”的会议,他“往往只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

在顺境中勤学苦练相对比较容易,但在逆境中能坚持下来,就太不容易了!为什么在大家都厌书、废书、毁书,认为“读书遭罪”时,季羡林先生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坚持不懈地著译呢?我想,这是坚强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季羡林先生认为自己所坚持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正义的事业就要坚持下去,不管人家怎么做,怎么看,怎么说。乌云蔽日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乌云要散,太阳要出,还人们一片蓝天;和风丽日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没有这个信念,就谈不上勤奋刻苦,更谈不上在逆境中做出成就来。

季羡林先生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兜住大量会议的信息量,这是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的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人们思考与学习的地方。对于不正的东西,我们不能两个耳朵都去听它,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它,已经足够了!

 




 

20106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