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史随笔:读苏轼

(2022-11-23 19:46:02)
标签:

读苏轼

分类: 文史随笔

苏轼(10371101),别号东坡,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主要生活在宋神宗赵顼(xu)至宋哲宗赵煦(xu)年间。他多才多艺,诗、词、文,都有很高的造诣;又擅书法、绘画;就连烹饪、茶道等,都有很深的功力。可是他在官场上长期不得志,这是什么缘故呢?是苏轼政治上没有才干,只好在文学艺术领域找出路吗?不!——是他的政见往往与当权者不能谋合,而又不愿意违心地趋炎附势的缘故。

笔者以为,苏轼在官场上不得志,恰恰反映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反映他为人刚正不阿的思想品格,是他的这种思想品格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发生摩擦、碰撞而不为世所容的结果。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时,苏轼与王安石素有交情,他完全可以举双手赞成,投支持票,以求高官厚禄;然苏轼投了反对票,他认为王安石的作法太激进。由此,他不能不受到冷落,于是自请外调。他先后到杭州、密州(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做了地方官,前后七年辗转流徙(xi),奔走四方。有人说苏轼很傻,唾手可得的权势,却让它悄悄从手指缝中溜走了!

如此这般,如若王安石罢了相,苏轼岂不是可以青云直上了?可不!王安石罢相后,他见一些官吏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忙于结党营私,倾轧(ya)报复,他看不惯了!他发牢骚了!不同流合污也就罢了,苏轼竟“危言危行”、“忘躯犯颜”。这下苏轼糟了,御史李定等人要给苏轼点“眼色”看看了!

他们认为苏轼虽才学过人,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门学问苏轼没有学过,如若考试,苏轼还不及格呢!你不是写过许多诗文吗?那就从你的诗文中找岔子、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好了!

元丰二年(1079),苏轼以“指斥乘舆”、“讪谤(chanbang)朝廷”的罪名被追摄入狱,这便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罪名赫赫,一时间亲朋震惊,苏轼也自以为生命难保,他在给其弟苏辙(zhe)的诗中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所幸亲故营救,宋神宗也不肯加害,三个月后结案出狱。

此后,苏轼被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团练副使,这是个位卑俸低的职位,苏轼在黄州四年,过着“田夫野老”般的生活,后改贬汝州。元丰八年(1085)哲宗继位,年仅10岁,其祖母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当权。苏轼被作为旧党起用,为登州太守,旋诏回朝,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gao),连升三级。按理苏轼应感激涕零才是,可苏轼对此说“不”。他对司马光等全盘否定、废除新法不能苟同,不仅不附和,而且尖锐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朝四年,苏轼深为旧党忌恨,多次横遭构陷。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分裂,矛盾加剧。于是苏轼请求外补。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知杭州。元佑六年,虽召回京都,但不堪旧党排斥,又只得乞除一郡,“偏安一隅”。他知颖州,不到半年,又改知定州。“团团如磨牛”。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再次起用新派人物。一些投机官吏如蔡京等人则纷纷以新党的面目出现,恣意报复元佑旧臣。苏轼本来屡受元佑旧党的疑忌和排斥,此时不看风也可使舵,但苏轼又对此说“不”,他因此被“新党”当作“旧党”加以排挤打击。一月之内,连贬三次。由端明殿学士贬为翰林侍读学士,再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广东惠州)安置。那些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官僚对他一再迫害仍不解气,绍圣四年(1097),再把苏轼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只得告别家人,到海南黎族聚居的荒蛮之地儋(dan)耳,在桄榔林中筑屋存身,过起了“食芋饮水,著书为乐”的谪居生活。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轼内迁。七年流放生活没有把他压垮,不料在北归途中发病,病逝于常州的朋友家中。这年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此,北宋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溘(ke)然陨(yun)落了!北宋宦海上的一条孤舟,沉没了!

苏轼一生多半担任地方官,所到之处他没有忘记做两件事,一是著书立说,二是尽人事,为当地百姓办点好事。

他在杭州任上疏浚过西湖,至今我们走在西湖的苏堤上,还会油然想起这位千年前被贬到这里的好官、清官。

苏轼在徐州任上率领过民众筑堤垒坝堵黄泛,至今我们到徐州,还会想到黄河边上去寻找苏轼遗留下来的“雪泥鸿爪”。(见注)

苏轼在政治上没能作出经天纬地的事业,但他刚直不阿的思想品格与心地的磊落坦荡无疑是值得后人称颂的。

苏轼的思想品格,如今被一些人称为“一条筋”,头脑不灵活,傻里傻气,但在苏轼看来,那些为了“官帽子”、“白银子”而昧着良心说瞎话、作黑心事的人,才是可鄙弃的人。读懂苏轼不容易。我以为苏轼的最大的特点是:无怨无悔地沿着自己确定的人生之路走下去,任别人说去,任别人做去。苏轼有一首叫《洗儿戏作》的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一首嘲人与自嘲的诗,一个社会,如果愚鲁战胜智慧,那么这个社会就非下猛药拯救不可了!……

 

 

注:苏轼《和子由渑(mian)池怀旧》一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an)驴嘶。”

 

 



19997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