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随笔:厦门篇:鳌园春晖
(2022-05-23 13:24:05)
标签:
鳌园春晖厦门 |
分类: 揽胜随笔 |
鳌园位于集美学村东南角海滨,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进入园内就是一条长50米的门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古今人物的青石浮雕,一幅幅组成立体化的连环雕像,雕工细腻,人物姿态,巧夺天工,雕出了喜、怒、衰、乐的各种表情。两厢墙顶,镂刻着连环组雕,其中浮雕极为精致,内容从古代到现代,从花草到虫豸(zhi),从农业到工业,从自然到社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琳琅满目,无所不有;雕刻的种类繁多,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影雕等,堪称石雕艺术的博物大观,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可以说,鳌园汇集了闽南石刻的精粹,代表了闽南石刻的最高成就。
集美解放纪念碑,位于鳌园的中央,高28、6米,高耸雄伟,由花岗岩砌成。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的手书:"集美解放纪念碑";背面是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的284字碑文。碑座四层,第三层八级,第四层三级,象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碑座石栏镌刻着各种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碑座正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浮雕,四周绕以青石雕栏。
纪念碑的南面,是陈嘉庚先生的陵墓,由一道屏风式石墙与纪念碑分开,屏风式石墙南面是陈嘉庚先生的陵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水磨花岗岩砌成墓碑,碑上镌刻着鎏金隶书文字,墓体呈寿龟形,墓塘作马蹄状,顶盖用十三块水磨青斗石拼镶而成,墓之左、右、后三面以青石屏壁为障,其上有十五幅陈嘉庚先生前半生重要经历的浮雕画像。墓前的祭亭和墓后照壁均以青石砌刻,典雅庄重。鳌园里短墙、栏杆、亭柱等处,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流题赠的诗词和对联,盛赞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品德。
人们常用蜡烛比喻教师。笔者常想,作为蜡烛,它的生命价值何在?它的生命价值就是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与热传递给他人。蜡烛不燃烧就不能体现它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真谛就是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你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他人,他人也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你。可以说,鳌园为我们立起了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火炬,那里长眠着一位把毕生精力和所有资财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老人,他是一位人人敬仰名扬四海的辛勤园丁。
陈嘉庚先生的个人生活是很俭朴的,他有句花钱的名言:“该用的钱,千万百万都得用;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这里说的“该用的钱”,指的是公益事业,支援祖国抗日,救灾拯难,倾资兴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校舍等公益事业。即使钱用在公益事业方面,他也尽可能精心策划,以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不该用的”,指的是个人的生活费用要尽量地节俭。以今天的眼光看来,陈嘉庚先生的生活费用,有许多是应该用的,但在当时在陈嘉庚先生看来,这些东西是可以节省不用的。实际上他是克勤克俭自己,把更多的钱投放到公益事业中去。他家财万贯,是富贾(gu)巨商,他花在公益事业上的钱,可以说“一掷千金”,而对自己的生活近乎苛求,因此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你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以至于让我们以及下一代都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他的一把布伞破了,他叫弟媳补了三、四次,布伞烂得不能再补了,他叫侄媳用布换一换。侄媳换好送给他,说:“换得不象样!”陈嘉庚先生接过伞子,看了看说:“不象样,没关系,能用就行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集美学校要自己发电,到夜里十点就停电了。陈嘉庚先生为筹划扩建集美学村,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停电后,他点一盏煤油灯继续紧张地工作着。一次,煤油灯不慎摔碎,他点上蜡烛。短短的蜡烛需要一个蜡烛台,他就拣来一个被弃置的破瓷杯倒放在桌头当蜡台。他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个“烛台”不雅观,建议他买个新的,陈嘉庚先生不同意,只说一句话:“能用就行!能用就行!”
陈嘉庚先生解放后回国任职,每月的工资连补贴是539\、80元。他规定自己的伙食费每月15元,叫炊事员掌控,不得超过,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作为建校费用。他的早餐是一杯牛奶,两个鸡蛋;午餐、晚餐都吃地瓜稀饭。他最爱吃地瓜稀饭,下饭的菜也很简单:青菜、豆类、小鱼虾等。他不吃大鱼大肉,不抽烟,也不喝酒。你参观陈嘉庚先生的故居,可以看到,陈嘉庚先生使用的是从新加坡带回来的两只旧皮箱,一只皮箱的把手皮带断了,他就结上麻绳代替;另一只箱子的盖皮破了,他也继续使用。还可以看到,一顶抗战时使用的蚊帐,用了十多年,一补再补;一条抗战期间穿的黑色棉背心,棉絮已露了出来,也舍不得丢掉继续使用。他的办公室只有两只沙发椅,那一只破的他不翻新自己坐用,另一只皮的是招待客人的座位。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这是陈嘉庚先生对金钱的见解。据统计,陈嘉庚先生先后在海内外创办、资助和支持过的各类学校共计一百多所,耗资约一亿美元,办学支出相当于其办实业的全部所得。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为的是报效祖国,他在筹办厦大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1918年,他在《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写道:“教育不兴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chu)”。1920年,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家之发展,全在乎教育。”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其报国图强之心,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1930年后,陈嘉庚先生实业陷入低谷,他对教育也“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提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这种坚忍不拔的人格和精神,正是支持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
2013年8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