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的岁修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标签:
张勤奕都江堰颈动脉 |
分类: 杂谈 |
都江堰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鱼嘴:在江中投分水堤“鱼嘴”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二、宝瓶口:开玉垒山的虎头岩,其宽10米,深20米,引内江水入成都平原做自流灌溉,;三、飞沙堰:使内江在洪水期间将过多水量漫坝流入外江以防洪。三大工程实现了三大功能:无坝引水;自动调控流量,内外江分水比夏季为4∶6,春季为6∶4;利用水势将90%以上的沙石从外江排走,起到减淤作用。
我们人体的颈动脉分叉和由李冰父子设计和建造的都江堰有许多相似之处:
颈总动脉好似岷江,颈动脉的分叉似鱼嘴,颈内动脉似内江,颈外动脉似外江,大脑似成都平原。与都江堰调节水量的功能一样,颈动脉窦部位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可以根据局部的压力和二氧化碳的水平调节进入大脑的血流。
人体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斑块,造成颈内动脉狭窄,影响远端大脑的供血,导致中风。这很像是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处陈积的泥沙,影响了内江的水流,使得整个成都平原缺水。
都江堰成功的根本,在于对水、泥沙、河道的尊重。都江堰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都要进行断流岁修(也就是每年进行河道清理),包括内河道、外河道、宝瓶口以及飞沙堰。岁修的方法是: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即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以及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待外江岁修完毕,将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尤其是飞沙堰处的内外河道的高低,要维持一定的高度,即外江比内江高2.15米。同时,对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也有检测和调节机制。
颈动脉处的血流和血压也有更精密的调节机制,即颈动脉窦。人类发明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用以清理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使血管通畅,保证大脑的供血。一个河道每年要进行清理和维护,而人的颈动脉五、六十年都没有清理,是不是不应该?
由于水受到了尊重,在宝瓶口的下方,清澈的河水翻着白色的浪花,就像一群小孩高兴地唱着歌一样奔向远方,灌溉了下游约1000万亩的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据说,正是由于这项工程支持了军队的供给,从而使秦国横扫了七国,统一了中华大地。
通过得到良好爱护的颈动脉,血液畅通无阻地流向大脑,为人类创造着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