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2023-08-31 17:00:00)

年少读书时,初识王阳明,心学二字一出现,我便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少年人心高气傲,什么东西都是一知半解,尤其又对唯物主义坚信不疑,瞧着心学就觉得这人属实是一个逃避者,净说些歪理。然而人生如戏,岁岁年年过去后,在识王阳明,却满心惭愧与感动。

《五百年来王阳明》中,郦波通过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心外无物”,成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要转化为行动,实干兴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该书中,著者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故事,采用白描、类比和引申等手法,对王阳明的人生传奇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展示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王阳明”;另一方面从当代视角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向读者讲述了王阳明如何一步步地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心之学问之大,非一言可以蔽之。心外无物虽然在少年人浮躁的眼中显得那样不可理喻,然自有其一分道理。

不如说说在读完该书后我心中的王阳明。

说说知行合一。无论是那个阶段的我,都对“知行合一”坚信不疑。从“知”到“行”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近,可以瞬息抵达;远,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抵达。人生在世,知不难,行才难。就像一个孩子,你对他说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毫无意义,他能不知道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吗?他肯定知道,但是问题是怎么做才叫好好学习?重点来了,有的学生他可能知道怎么做才是好好学习,怎么做才能考出好成绩,但是他做不到。游戏的魅力,窗外的鸟雀都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即便他知,却也难行。所以知与行,极有可能是两个很遥远的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提醒。

说说事上炼,王阳明一介文人,南贛平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是把自己的大智慧运用在军事实践中,在兵不强,将不壮的情况下,屡见奇功,充分说明了他的“事上炼”之绝妙。有意思,纸上谈兵和他这个文人墨客毫无关系,总以为王阳明应该是一个理论“王者”,却不曾想他实打实地干着实事,这也在提醒我,落实,再落实。

再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到底人与人、人与事都有距离,有距离就不能够奢求一定被认可,一定被理解,更不能够奢求一定被支持。王阳明一生,流言蜚语四起,建功立业不被认可,不知他活着的时候作何感想?但他去世之前却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能够留下这样的一句话的人,我想他活得很通透。活着,做人,做事,无愧于心,尽心尽力,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他站到所有人的面前。少年人的我对他又何曾不是百般偏见呢?只是如今,我不禁叹息于自己的狂妄自大,愧对先生之大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