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时计时法》观课报告

(2016-12-12 23:06:42)
分类: 观课报告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认识时间”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早有接触,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也见过,但要理解并与普通计时法正确分清是有一定的难度,较为抽象。以下是我个人比较浅显的认识。
      首先覃老师导入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引人入胜的脑筋急转弯开始这节课,导入时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8时在干什么,由于学生对24时计时法不了解,所以有的学生说上早读,有的说在睡觉,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让学生讨论早上8时和晚上8时的关系,以此来引入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结合生活情境将这节课原本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同学们。这样的引入非常的生动有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冲突,激起思维的火花。覃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 覃老师充分结合生活情境,尽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为例,引导以合作、探究、展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轻松,课堂氛围好,力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他讲课风趣幽默,通过问题“看钟表说一说一天都在干什么?”让学生充分认识一天有24小时,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数轴的形式呈现时间看上去非常清晰。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直线型的“24小时轴”和圆圈形的“12小时钟面”进行组合对比,将两种记时法的内在关联诉诸于学生的直观感受,让“24时记时法”附着在记时法的大框架中。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老师不仅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清楚简洁,而且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24计时法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拓展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但是由于覃老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方法了,对于意义却忽略了,没有跟学生讲明两种计时法,也没有对两种计时法的对比,所以造成学生两种计时法的混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