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祖慧能的戒定慧

(2025-09-29 09:59:28)
标签:

《静园散语》

《六祖慧能的戒定慧》

周霄山:

在《六祖坛经》中,详尽阐释了禅宗六祖慧能的戒定慧:神秀派遣弟子志诚前往六祖慧能处学习。六祖慧能问:你师父神秀平常是如何教导你们的?志诚回答说:我师父时常教诲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心,维持内心的平静。所以要求我们长时间静坐,不许躺卧。六祖慧能指正道:守住自己的心,保持内心平静。那是一种弊病,并非修禅。长时间坐在那里,等同于将自己的身心都束缚在那里。让自身脱离现实生活,于理有何益处,对于修行又有何好处?

然后,六祖慧能对志诚说出一则偈颂: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则偈颂的含义是:活着的时候坐着不卧,死后躺在那里坐不起来。这个人的一生仿若行尸走肉,所以这种方法并非修行。

志诚拜谢:我在神秀大师处学道九年,都未曾开悟。今日听和尚这般言说,恰好符合我的心意,我开悟了。生死之事重大,我们的人生怎能枯坐在那里虚度?和尚慈悲,请继续为我说法,究竟应当如何修行?六祖慧能问:我只听闻你师父教你们戒定慧法,可我并不知晓你师父如何教导你们平日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何为人处事?志诚回答:我师父神秀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他是如此说的,那么和尚您是怎样教诲您的学生的?

六祖慧能说:我若教你具体运用何种方法为人处世,那我便是在欺骗你。教你具体运用何种方法为人处世、具体事情具体对待,那是将你当作小孩、傻子,你难道没有脑子么?所以,这并非般若智慧,更非般若三昧。你师父不会教你遭遇何事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而是给你一个指导方向,那便是: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你师父有这般的见解,已然不可思议了。但是我的指导方向和你师父神秀不同。志诚不解地问:戒定慧仅有一种修炼方法,还有其他修炼方法?六祖慧能说:你师父神秀所教的戒定存在,传授给那些能够接纳大乘佛法的人。我所教的戒定慧,是给予更高慧根的人。每个人的理解、领悟能力各异,有人接受能力强,有人接受能力弱。因材施教,方能见到成效。你或许是拥有大慧根之人,也许更适合我传授的法子。现在我来讲讲我的法子,看看是否适合你。

我的法子是:不离开自性,一切皆由心所造就,根源在于心。离开自性,那便是“就事论事”。倘若我们就事论事,不知一切由心造就,就会迷失本性,不知根源。需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发挥作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一切皆由心造就,心才是根源。我们从根源上来进行戒定慧,这才是真正的戒定存在。就事论事,那是治标不治本。我们把事情想清晰明白了,才晓得具体该如何去做,而非制定一个固定的行为规范,让我们去遵循。知晓一切由心造就,心生万法这个根源后,我们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戒定慧。如何戒?何处需要戒?如何定?在何种情况下要保持定力?如何生出智慧?应对面临事件的处理方式,即为智慧。

六祖慧能接着说了一个偈颂: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偈颂的意思是:心里没有是非之类的烦恼事,那便是自性戒。什么叫做自性戒?没有什么可戒的,没事儿戒什么戒?心里没有贪婪、痴迷、执着,那便是自性慧。什么叫做自性慧?已经达到没有什么事务需要处理的境地,这是何等的智慧?没有烦心事需要处理的境界,便是自性慧。凡事内心不乱,遭遇事情不慌乱手脚,那便是自性定。我们的内心、自性如如不动放置在那里,那便是自金刚。拥有金刚之心、金刚的意志,还有什么能够摧毁我们?顺应生活,内心始终能够维持如如不动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三昧。你必须要知道世间一切诸法万相,都是从自性本心上升起运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的方法。

心地上没有一切是非,就是本心自性的清净戒律。心地上没有愚痴妄念,本心自性就时常生起智慧之道。心地不散不乱,就是本心自性的根本禅定。心性不增不减,就是如同金刚不坏一样的觉性之体。我们的身体自由地来去,就是自性本具有的正定境界。

志诚听了立刻向六祖慧能拜谢,说道: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幻身,如果在这虚幻假象之中做功夫,又怎能获得究竟的解脱?如果回过神来又去向求得真如境界上下功夫,这种求得欲念却反而是执着,依然不是正念。六祖慧能说:如果你体悟了本心自性,也不再立志觅求菩提智慧实相,也不再执着于建立对解脱的知见,如果你能理解这个意思,就可以称作明心见性的人。从此,志诚发愿持奉六祖左右。

顿禅与渐禅在修戒定慧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根基、修行手段以及最终目标之上。顿禅:顿禅倡导从真心切入,直抵人心,实现见性成佛。它着重指出一切万法皆由自性发挥作用,认为戒定慧的真谛在于安住于菩提自性,内心中自然而然不存在是非善恶、愚昧烦恼以及纷扰扰乱,进而达至自性戒、自性慧以及自性定的境界。渐禅:渐禅则从妄心出发,逐步深入,通过认识妄心并逐步摆脱其限制,最终达成开悟。渐禅认为戒定慧是从认识妄心到解除妄心的限制,直至开悟。顿禅:顿禅主张顿悟,强调离相方为禅,觉得连续多天坐禅毫无意义。顿禅修行者需要通过直接领悟佛法,达成瞬间的开悟。顿禅强调并不存在,因而强调无想,也就是什么都不去想,远离颠倒妄想。渐禅:渐禅主张逐步地学习佛经、背诵以及坐禅。渐禅修行者需要通过持续的修行与学习,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最终达成质变与顿悟。渐禅强调通过持续的修行来渐渐领悟佛法。

志诚听了六祖慧能的偈颂,悔恨当初遇见大德太迟了。跪拜感谢。然后创作了一个心得偈颂向六祖慧能汇报,看看我是否悟了: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五蕴幻身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内心认知、分辨的结果。要是没有心智,哪里知晓自己还有这副身体?在面前,身体只是心的投影,所以说是五蕴幻身。幻何究竟?五蕴幻身是如何产生的?是心智认知、分辨的结果。回趣真如:明白身体与心的关系、心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心与生存、世事之间的关系,还真觉得有趣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那般折腾,一直埋怨这埋怨那,却不知一切皆是心认知、分辨的结果。问题不在于外部,而是在自己的内心、自性真如。法还不净:一切皆由心造就,万法都不过是顺应现实世事而产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遭遇什么事,心都有应对之法。正所谓心生万法。心里没有事,哪来的万法?所以说,心里存在万法,表明你的内心并不干净、清静。

六祖慧能听了志诚的作业汇报,甚是满意。然后又告知志诚:你师父神秀所传授的戒定慧,那是针对小根器之人。我所传授的戒定慧,那是针对大根器之人。若悟自性,没有什么菩提涅槃,也没有什么解脱知见。任何方法都不需要了,让心回归平静、如如不动的状态。一旦遭遇事情了,心都有办法应对。遭遇事情了再说,不要事先构建万法搁置在那里等待。唯有如此,你的心才能保持平静状态、如如不动的状态。未雨绸缪,那是在遭遇事情的基础上。明明知晓将要发生何事,才叫做未雨绸缪。不可能有事要发生,你瞎着急干嘛?让心保持平静、如如不动的状态不好么?你能够理解这番意思,那你差不多达到佛的境界了。你能保持如如不动的内心,那便是菩提涅槃,也可以说是解脱知见

见性之人遭遇事情了自有应对之法。没有遭遇事情,不会未雨绸缪等待事情发生,从而让内心处于不平静的状态。遭遇事情就处理事情,没有遭遇事情就保持如如不动的状态,来去自由,畅通无阻。应用随着事情而作,应答随着话语而出。普遍显现化身,不离开自性,即可获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这就叫做见性。

志诚再次拜请六祖慧能说道:如何是不立义?六祖慧能说:自性没有是非、没有痴愚、没有紊乱,每个念头都以般若观照,常常脱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随意,有什么可确立的?自性自行领悟,顿悟顿修,也没有渐次之分,所以不确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什么先后顺序?志诚礼拜,愿意作为侍从。

顿禅和渐禅的最终目标都是开悟与成佛,然而在方法和途径上有所差异。顿禅通过直接领悟达成开悟,而渐禅则通过逐步积累和质变达成开悟。尽管在方法和途径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觉性本身并没有差别和优劣。

关于国学与佛学,很多人还不理解,怎么佛学也是国学的一部分?中国的儒释道思想的就是指佛学。佛学中有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又指三无漏学。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戒定慧有也分成八圣道。关于戒定慧三学很多学佛者都有很深的理解,我们主要通过《六祖坛经》来看六祖是如何为我们开示学习戒定慧三学的要领。

六祖慧能对戒定慧中禅修时,禅定一切以自性为标准,自性没有一念过非,就没有一念的痴迷,就不会心乱,如果念念都用智慧来观照自心本身,如果离开一切法的形相执着,就可随意自在。六祖慧能还说,自性要靠自己的觉悟,顿时开悟,即可修正,并没有渐进的次序,所以不能执着于固定的方式,执着于一切法。按六祖慧能所说,想要明心见性的境界,就要脱离渐进次序,且不可执于一切固定的法,在禅修时,要靠自己的情况变化而变化,不可执着于表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