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障与所知障
(2025-09-19 17:00:01)
标签:
《静园散语》 |
《烦恼障与所知障》
周霄山:
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烦恼的事情来困扰我们,另外还会有很多我们搞不懂的事情,也就是对一件事情不能了解透就不能知道真相,就无法了解它的变化,这样就会让人感受到纠结和困惑,这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是人在出生时就与生俱来的,而所知障则是后天形成的。这些都是因为贪嗔痴的出现所造成的影响。烦恼障是因为我执所升起的与生俱来的执迷,而所知障则是由法执所形成的,是分别升起了执迷心。
烦恼障是因为贪嗔痴蒙蔽了我们内心的清明,盖住了我们原本的智慧,我们自出生的时候开始,烦恼就已经跟着我们来了。而所知障就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一个人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更偏执的就是认为这件事情只有这么做是对的,别人说出的话或者给出的另一种更快捷的办法都是不对的,用自己的想法去排斥他人的想法,由先入为主变为了出主入奴。这是在自身思想上的一种知足,在观念上的一种冲突,这些都会被称为所知障。
所知障又称为无始无明,所知障阻碍对法界实相的认知,源于对法身的不了解。由于无法亲证自心真如,修行者对法界体性的真正本质了解不足,从而在般若实相的理解上产生了障碍。克服所知障需要见证法无我的事实,并证得般若实相的智慧。如开悟明心一样重要。所知障的本质在于对法界体性真实相的蒙昧。法界体性的真实相即“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出世间上上法,皆为自心如来所生、所显。”这种智慧极为殊胜、清净无比。
烦恼障源于世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问题,而所知障则源于对法界实相的无知。这种无知的现行状态,并非种子,它只是一种无知的现行状态。所知障不会阻碍生死解脱,但它会成为修行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对于修行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清晰地理解和把握烦恼障与所知障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们烦恼的来源就是因为不充分地去觉照实际发生的事实,而只是去看自己大脑构想出来的种种场景,活在假想的世界里,然后依照假想的世界来做种种的规划和计划。“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的,未来心不可得。”活在过去的人就有后悔,活在未来的人就有恐惧,执著于现在的人就会有担忧,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
人与人的根机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就有亲近善知识的能力,而有的人你再怎么给他讲佛法,哪怕是最简单最浅显的佛法他都无法理解,这就是根机。我们不能说这种人不适合修行,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任何人都能修行,只要有这样的发心,不管修行的精进与否,我们都应该随喜赞叹。
所知障是众生有无明的邪见,而这个无明的邪见会将人的智慧给覆盖住,让人变得没有那么聪明,让自己的机智蒙尘,会阻碍修行菩提之业,所以被称为“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指用我们自己知道的知识蒙蔽了自己,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用这个观念来评判别人的做法。他人自以为自己是客观的评价,可是,只要你是局内人,你所说的评价都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
从佛理的深层次来看,“烦恼障”阻碍了我们对“我空”的理解,即难以摆脱“我执”的困扰。而“所知障”则妨碍了我们对“法空”的领悟,即无法摆脱“法执”的束缚。在修行过程中,修至阿罗汉果位主要断除的是“烦恼障”,而修至大乘佛法成佛果位时,则主要断除的是“所知障”。也就是,“所知障”实质上是对我们本有佛性和菩提智慧的遮蔽。虽然我们有时会被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所困扰,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克服“烦恼障”。在断除“我执”和本能欲望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消除一部分“所知障”。随后,在修大乘菩提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修持来断除“法执”,从而彻底消除“所知障”。
在探讨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或许他们深受科学或其他精神理念的影响,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成为他们接受佛法真实道理的障碍。他们的思维被定势所禁锢,难以在广阔的视野中做出取舍抉择。因此,这种固有的观念无疑也是“所知障”的一种体现。
在修行的道路上,破除三执是关键。这三执包括破我执、破法执、破空执。其中,破我执与烦恼障紧密相关,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斩断贪、嗔、痴等烦恼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解脱。而破法执,则是对抗所知障的重要手段,要求我们摆脱对概念、见解和学问的过度执著,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探寻真理。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众生有颠倒见,要把这个颠倒见倒过来。颠倒想灭是什么意思?烦恼障是颠倒心,所知障是颠倒见。如果没有到达“肯心自许”,就不是真见性。那什么是“肯心自许”?通常,我们一般人学佛一开始是不信佛法的,他由不信佛法转到了信佛法,真正地信了,则又会有另一个毛病冒出来了,就是执著佛法,也就是满口佛话,不再会说人话了。但是你要度众生的话,就一定要说人话。说人话就是说大家听得懂的话,也就是把佛的心法说出来。满嘴佛话,其实就是执著,而且说明你没有真正懂。所以,要由这种执著于佛法,最终扫除掉这种执著。佛法虽然珍贵,但是你如果执著它,它也会变成知识,就是所知障。所以一定要知道,扫除掉这些执著以后,你才能见到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当你扫除掉执著以后,随拈一法都是佛法。佛法是真正从你的心里流淌出来的,也就是你前面所学的那些痕迹全部消融了。其实也就是说,要等到佛法真的从你自己的心里流淌出来,这才是“肯心自许”。
烦恼障与所知障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在世俗世界中,我们的日常感知和认知往往触发贪嗔痴等内在烦恼,从而形成烦恼障。而这些烦恼又进一步驱动着我们追求学习、成长和成功,使得贪嗔痴的念头不断强化。知识和概念原本增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强化了这些障碍。
知识和概念本身并无偏见,但应用时应避免功利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减少对知识的过度解读和功利目的的追求,以回归无为的状态。这种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在当下自在状态下,以平和的心态去运用知识,让它真正为我们的心灵服务。其实,所知障的根源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我们对其的狭隘运用,甚至沦为知识的奴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知识的关系,回归当下,以平和的心态去体验和觉知。人是目的,为自己的主线愿力任务服务,专注于当下,把每一个瞬间都当作自己的作品去创作,以愿力和状态为指引去运用知识,才能真正活出属于自己的自在状态。
“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所知障”并不是说“所知”就是障碍,知道的越多,障碍也就越大,而是说由于你认为在你的认识之外,另有一个客观实体存在,起了“法我执”,这样,你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本体究竟是怎么样了,因此,也就障碍了你智慧的发展。当烦恼障与所知障被断除后,根本智和后得智,也就是实智和权智便会自然显现,也就能悟知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