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2025-08-18 10:20:33)
标签:

《静园散语》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周霄山:

《道德经》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契就是处理借据,司彻就是管理税收。也就是,有德的人会像收帐的圣人一样宽厚仁慈。无德的人会像收税的官员一样苛责刻薄。有道的圣人,悟知了道,人生无自我,无我无为。所以,其司契是处于无我的心境,平等正义的对待事情。依循大道,弘扬大道,其司契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德行修养好的人,如同圣人,正义正气,平等公正,慈善宽容。而德行修养差的人,如同霸主,恃强凌弱,心狠手辣,得理不饶人,尖酸刻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警告执政者不可蓄怨于民,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钳制百姓,都会惹民怨愤。所以,执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老子希望那些剥削者积德行善,不要扰害他人,以得到天道的庇护。天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是对哪一人哪一物有特殊的照顾。行善的人之所以得到的帮助,是其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懈努力的结果。

老子强调,要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予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难免与民结怨。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尽量化解自己与他人的怨恨,尽量不去责备他人,别人跟他借钱,他也不会去要求别人偿还,一切顺其自然。而无德的人,则恰恰相反。这就是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德的圣人总是能够看到事物好坏两个方面。他们用美好光明的一面来使自己保持愉快向上的心态,用丑恶黑暗的一面来警醒自己。我们应学习圣人,多看社会的光明面,多想别人对自己好的一面。对于别人的过错,对自己的伤害,要善于忘记;对于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契是保管好契约,不是不要债而是不逼债,这是有德的表现。司彻则是操作税赋或利率,债主按规定征收税租,或放高利贷。老子认为这是无德的行为。老子是想告诫人们要以善待人。上天并没有亲疏贵贱之分,但会帮助有德的善人,这是因为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属于自然法则所带来的。万物皆有德,因此我们凡事应该以行事,也就是行善。多行善事,莫问前程,那么上天终究会来眷顾和帮助我们。

如果想要使得执政者和老百姓能够和谐共存,那就得一切按照的规律行事。执政者首先要保持清心寡欲,让利于民,从人民的利益着想,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么矛盾就会化解。真正的善是无偏爱的,但有德之人,也就是善良之人,会得到老天的眷顾和帮助。这并不是老天要偏爱善良有德的人,而是因为是一种自然属性,来自于自然法则。老子主要是强调以德待人,执政者要以宽容和爱来对待民众,而不是采取苛刻压榨的方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善人指的是尊重自然清静无为之人。道法自然,天道依循着自身的规律。

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是外在的体现,上天自然眷顾和护佑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向圣人学习,即使守持债权凭契也不会向债务人恶意追讨,要等到债务人度过危难,自行归还债务。而无德之人则只知道征税,重税导致百姓饥寒交迫。有德之人永远施恩与人不求回报。无德之人则正好相反,不施恩与人而索取无已,甚至用强制手段夺取他人财物。

的根本,的显现,也可以理解为走什么样的道路,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有德的前提是顺道而行,由于道中没有金钱和权力之名,也没有大小和多少之别。所以,有道之君不会向民众索取任何东西,也不会向别国索取。因此,这个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关系都很和谐,这个表现就是有德。而无德的前提是背道而驰,在权力和私欲膨胀的国度,执政者穷奢极欲,他们想要索取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通过战争手段向他国索取土地和资源,致使该国内外部关系全面失和,国家则会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之中,这就是无德。

《道德经》阐释了契约精神的运作机理。其中,有德的人司契而不责于人,体现了契约的平等与执行。《道德经》揭示了法界一切法门最深刻最核心的运作机理,使我们能够洞悉并通达其深远意义。有德的人懂得慈悲爱,为了周围的人而付出,他身边的人都受到了他的恩惠,他只是单纯的为了众生。而无德的人则想要加倍的收回回报,甚至于不择手段的加倍要回。

《道德经》中的契约精神:有德者坚守,无德者背离。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深刻地诠释了契约精神的核心,这种契约精神不仅存在于法律层面,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高级智慧生命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在宇宙中,高级智慧生命对低级生命的提升,往往依赖于双方对契约精神的严格遵守。通过这种方式,低级生命得以直接获得高级智慧生命赋予的世间和出世间利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真修无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