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万有
(2025-06-30 15:55:00)
标签:
《静园散语》 |
《一切万有》
周霄山:
“一切万有”是哲学、宗教及科学理论中用来描述宇宙本源或终极实相的核心概念,通常指向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能量或创造力。“一切万有”在不同领域中存在多维度的解释:哲学视其为万物统一的本源能量,宗教将其类比为“道”或“神”,科学理论则尝试通过粒子物理和弦论探索其物质基础。在哲学层面,“一切万有”被定义为纯粹能量,具有无形、无相、不可直接观察的特性,既是所有存在的源头,也渗透于所有物质与意识之中。“一切万有”被描述为宇宙的始源创造力,能够通过想象、情感等主观经验生成具象化的实相,个体意识本质上是其“心念的分支”。“一切万有”超越时空维度,既是所有实相的集合体,又独立于具体形态。其核心矛盾在于“既包含一切个体意识,又保持自身非人格化特征”。道家称其为“道”,传统宗教称其为“神”,但为了避免语义混淆,通常使用“一切万有”这一中性表述,凸显其非宗教化的宇宙本源特质。科学理论尝试通过弦论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将“一切万有”具象化为引力子等基本粒子的集体效应。“一切万有”就是宇宙中有股始源的创造力量,在宇宙开始缔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全能的,创造性的,它无处不在也无所不包,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中。关于这股宇宙中始源的创造力量,道家名之为“道”,传统宗教则称之为“神”,然而,“道”与“神”在数千年宗教与信仰流传的过程里,已经被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含义。为了不让林林总总的含义混淆人们对这股力量的认识,所以,我们又将这始源的创造力量称之为“一切万有”。
在一开始, 只有“一切万有”存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人用“神”来表示他,认为有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创造了一切,他是造物主,或是全知全能的神明。其实这些都是人类幻想出来的,他们把“一切万有”神格化了。其实,“一切万有”就是能量,就是纯粹、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观察, 无形、无色、无相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切万有”并没有形象,却存在于所有的形象之内(不论那些形象是否显现)。其实说能量也只是我们头脑可以理解及懂得的最好的用词,因为它是也不是。我们用现有的思维很难去描述和理解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可名状、不可思议、不可言说。
在“一切万有”中,存在着无量数的认知和念头,但是它却没有办法体验到这些。为了能够完成这些体验,去验证自己的全能性和创造性,“一切万有”把它自己分割成了宇宙万象,这就是大家听说过的“宇宙大爆炸”。然而所有显现出来的宇宙万象(即为“有”),都只是“一切万有”(即为“空”)幻化出来帮助自身来做体验的。我们可以说,“空”里面包含“有”,而“有”的本质是“空”。所以说“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即是说“空”里有千千万万的显现、化身,每个化身都是“空”的表达,而每个化身的实质都是“空”,也就是虚幻的,没有真实存在的。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空性”。
“一切万有”既回答了宇宙的起源,又解释了宇宙的实相。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对佛法的领悟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切万有”多维面貌的这种实相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任何事实都无法准确地描绘“一切万有”的特性。“一切万有”的实相及特性将显现在各种不同的实相系统里。我们对这个多维度之神的内在体验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体悟到这个原始推动力存在于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的任何事物中;另一方法是体悟到这原始动力拥有一个实相,这实相独立于它所关联的表象世界之外。
所有与这个多维度之神的个人接触,所有正统的神秘意识时刻,都永远有一种统合的效果。因此,这些经验不会孤立所涉及的个人,反而会扩大他的感知力,直到他能尽可能多地体验到实相的种种其它面貌,及其真实性和独特性。因此,他的孤独感和隔离感会逐渐减轻。他不会因为拥有那个经验而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相反地,他会融入完全的理解中,并了悟自己与“一切万有”的合一。就像我们无法有意识地感知实相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是无法有意识地觉知其他的可能系统一样,“原始神性”的某些面貌是我们在此刻仍不能理解的。因此,存在着可能的神明,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出一个基本本体的多维面貌,这个基本本体是如此伟大耀眼,以致没有一个实相形式或某种特定的存在能包容它。
世界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人生种种的存在,一切所有的现象,都称为幻妄相,而能够构成宇宙万有的妄想的根本功能,佛学上叫做性体,“其性真”是“为妙觉明体”。万有的本性,其性至真,微妙不可思议,是一个觉性,它有无比的灵知、灵觉,它永远是光明清净的。因为一切的存在是暂时的,即使是亿万年,在整个法界宇宙来看,也不过是一瞬间就过去了。亿万年只是一眨眼而已,因为宇宙本身的时间是无穷尽的。
什么是万物?什么是万有?万物与万有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这是所有研究哲学的人或者宗教哲学的人都喜欢探讨的问题。万物,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主要是指一切有形有象的物质存在。而万有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所体现的主要是指无形无象的一种相对于物质的虚有的存在。那么万物与万有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老子就论述了万物与万有之间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万物和万有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了万有就是一种叫做“道”的存在,而“道”是产生万物的最基本的存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道”的运动发展变化,万物与万有就蕴含其中了。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万有与万物的最基本的认识。万有在形成万物的时候,万有就隐在于万物之中。形成了万物的,成为显在。而万有的层面,形成隐在的整体结构。如人的存在就是这样,人是由有形和无形组成的一个具有灵性的高级生命物质存在。人的物质层面就是人的肉体,但这个肉体却是由内在的无形思想,内在的灵魂主导的。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以及内在的灵魂等,就是属于人的虚在的物质存在。而这种虚在的物质存在于人的实在的物质存在是一个整体。
实在的物质是虚在的物质的载体,而虚在的物质存在是实在的物质存在的内在规定和内驱力,两者相互依存而共生。但实在的物质可以灭亡,而虚在的物质是不会灭亡的。虚在的物质如果其所接受的能量补给的量达到使得虚在的物质存在得到质的提升,虚在的物质就会具有在宇宙虚空中自由变化,选择而重新获得载体的能力。但这样的虚在也不是究竟,真正的究竟是可以虚实相生,可以在虚在的空间和实在的空间里自由地来往,这才是大究竟。
早期的西方科学家,对宇宙自然的探索,提出了一些较为接近实相的理论,但毕竟其方法论基础是以外求为方向的。所以,不可能如东方的圣人们那样,用生命去作为研究宇宙自然万物的工具,进而获得了悟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真理实相的结果。到了当代,在万物与万有的发展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万物与万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科学上现在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暗物质理论”,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质含量。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这种暗物质的研究,对人类研究万物与万有之间的关系,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万物和万有,作为宇宙中的两个存在,一个是实在的,一个是虚在的。万物是有形有象、实体的,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感官上能认识的物质存在。而万有则是无形无象的、虚体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用常态的意识和感官感受不到的一种虚在的存在。而这种虚在的存在却可以以实在的存在为载体,可以成为实在的存在的内在规定和内在的驱动力。实在的物质不可以长存,而虚在的物质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变以后,可以达到长久甚至是永久的存在。
在实在和虚在的两种物质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实在和虚在的中间态是能量态。这种能量态可以向实在和虚在两个方面去转化。任何实在和虚在的物质,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宇宙间有三种物质存在形态,一种是物质,一种是能量,一种是信息。这三种当中的物质是实在的存在,能量是介于实在存在与虚在存在当中的状态,而信息则是虚在的存在;从能量的角度来说,能量也有三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实体的能量,一种是能量体的能量,一种是信息体的能量;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信息也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实在的、实体的信息,一种是能量态的信息,一种是信息态的信息。这就是万物和万有之间的规律和它们之间彼此的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呼应的关系。这种万物和万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亘古存在,绵延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