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若谷
(2025-06-27 15:36:37)
标签:
《静园散语》 |
《上德若谷》
周霄山:
老子说:“上德若谷。”也就是最高尚的品德就像山谷一样深广。“上德”也就是崇高的道德境界,“若谷”也就是形容虚怀若谷、深不可测。“上德若谷”表达了一种谦逊、包容、深沉的品德境界,是道家思想中关于高层次品德修养的一种表述。它强调了道德的高尚不在于表面的炫耀,而在于内心的深厚与广阔。寓意真正有道德的人,他们的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能够容纳万物,包容各种不同的人和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或地位而自满,而是始终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上德若谷”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如同深邃的峡谷,宽容而深沉。如大海汇聚无数细流而成其广袤,上德者的心态如大海,无拒细流,方能成就其伟大。上德者的心胸永远保持空旷,他们腾出最佳位置,只为迎接最美的事物。上德者必须拥有广阔的胸怀,才能容纳更多的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土石聚成大山,溪水汇成汪洋。上德者不择细流,不拒寸土,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万物。在人生旅途中,“细流”不仅代表不同的人和世界,更象征着疾病、灾难、违缘和厄运。然而,对于上德者而言,这一切都是生活赐予的宝贵礼物。
老子说“谷无以盈,将恐竭”,老子所追求是道的充实。“谷得一以盈”,“一”代表道,只有得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充盈。这种因道而盈的“大盈若冲”,表面看似虚无,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谷”作为虚空、处下、不争和包容的象征,不仅是道的容器,更近乎大道本身。当我们沉浸于名位财利的满足,或被成见、偏见蒙蔽,自以为人生完满时,老子关于“谷”的教诲,以及“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令人警醒,洗尽铅华,重归内心的宁静与谦逊。
“上德若谷”,最好的品德看起来就像河谷、峡谷一样,非常空旷,里面没什么东西。因为没什么东西,所以可以放进值得放的东西,如果装满了东西,就什么都放不下了。所以,我们永远要腾出最好的地方,放最美的东西。上德者的心永远是空旷的,他永远把自己的心放空,让心像空荡荡的河谷、峡谷一样,能容纳整个世界。上德之人能接纳一切。大海不拒细流,无数条细流才能汇集为大海。上德之人要能容纳世界,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尽可能地丰富。一堆堆土石可以聚成大山,一条条溪水可以汇成汪洋。所以,不拒寸土,不择细流,才是上德。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真正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也就是,最上等的德行是看不出有什么德行,自然而然。因为,德行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了他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本能,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自然地利他利众的。所以,上德是一种无为的境界。他勤修德,但行为中没有勤修德的痕迹,已经跟德行融为一体了。所以,真正的上德接近于大道,得道者的行为便是上德。
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道之德”是一样的,而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是不一样的,差别在于“无为”和“有为”。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有一种“无为”的特征。而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道德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只能称之为下德。
庄子说:“道不可致,德不可至。”真正的道不能靠人给予,真正的德不能由外部而来。道家的“道”与儒家的“道”完全不一样,道家的“德”与儒家的“德”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尊重自然的禀赋的“德”,一个是人为规定的“德”。所以,孔子所推崇的“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上德之人是用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心身,不拘泥于人类社会经过人工雕琢的道德,而具备自然淳厚的德性,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与大道相融合。
“上德若谷”深刻诠释了道德修养的真谛。真正有修养的人,他们的道德境界高远,却往往表现得谦逊低调,仿佛空空如也,一无所有。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自吹自擂,反而会觉得自己渺小无知。这种虚怀若谷的境界,正是包容万象、博学多才的基础。
“上德若谷”这一古老的智慧,揭示了“上德”之人的内在特质。他们宛如空旷的河谷或峡谷,心胸开阔,能容纳万物。这种空旷并非空洞,而是为了给最美好的事物腾出空间。因此,上德者总是保持心灵的空旷,以容纳世界的多彩与美好。上德者也需要不断地容纳更多世界,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上德者以平和的心态容纳一切,这正是老子所倡导的“上德”之道的精髓所在。
上德若谷,老子以“谷”为喻,将其虚而卑、旷而能受的特质,巧妙地与道体相联,勾勒出深邃的哲学图景。在老子眼中,“道”如一个无形的容器,“道冲而用之有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而“谷”正是这种道体的具象化象征。它的虚旷代表着低调与谦逊,明知光明耀目,却安于幽晦,光而不耀。“谷”滋养云雨,容纳万物,无论注入多少,都不会满溢;无论取用多少,都不会枯竭。正如庄子所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能秉持“谷”的姿态,“为天下谷”,便能使恒德充足,回归真朴。高尚的品德如同深邃的山谷般包容、谦逊,所以,老子说“上德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