啐啄同机
(2025-05-19 17:03:23)
标签:
《静园散语》 |
《啐啄同机》
周霄山:
“啐啄同机”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也就是描述小鸡孵化时母鸡与小鸡之间的配合:母鸡在蛋壳外向内啄,小鸡同时在蛋壳内向外啄,小鸡得以顺利破壳而出。也就是用来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啐啄同机”寓意着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哲理。在这里,“啐”代表事物的外部条件或环境,“啄”则代表事物内部的发展动力或生命力。只有当这两者都达到最佳状态并相互契合时,事物才能顺利发展,实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啐啄同机”还可以引申为任何需要内外因素协同作用而实现共同目标的情况。
历史上的大智慧之人,都会有一个非常智慧的老师,这个老师会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的认知突破时机,助推一把,让其觉悟。如禅宗五祖弘忍与六祖慧能的师徒故事。慧能虽然去湖北黄梅东山寺求师学佛只有八个月,而且由于来自落后的南蛮地区又不识字,被众僧看不起,只能被安排去舂米。通过偈语测试众徒弟之后,弘忍发现此人非同一般,于是夜间偷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慧能单独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即时大彻大悟。五祖弘忍认为不必讲下去了,因为慧能悟性太高。由于五祖年事已高,担心传承大事不顺,即时三更半夜交接始祖衣钵,让继承禅宗祖位的慧能快速南下广东。这就是“啐啄同机”的生动体现。
“啐啄同机”的比喻意义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在某一特定时刻或情境下的高度协同和默契,用来形容不同力量或因素在恰当的时机下相互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啐啄同机”提醒人们要关注并把握各种资源和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最优化的结果。同时,它也强调了内外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就。
“啐啄之机”也说成“啐啄同时”,“时”为关键,太早,小鸡尚未孵成;太晚,小鸡则会闷死在壳中,都孵不出小鸡来。宋代禅师善昭说:“啐啄同时用最难,相逢恰似两疯癫”,形象地描绘出把握时机的重要性。还有,要把握好“啐啄之度”。“啐啄同时”,“度”也很重要,过重伤及小鸡,过轻蛋壳难碎。同样,育人也要宽严适度,恩威并济。也就是要因材施教、褒贬适度。也就是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又要弥补其短板和不足。比如,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们,面对新环境、新任务,个人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人,很快会如鱼得水、脱颖而出,但由此可能出现自负和自满情绪;而个人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稍弱的人,面对陌生环境和角色转换等问题,面对自身这样那样的过失和不足时,容易丧失自信和消沉。要想把下属锻炼成为工作得心应手的中坚力量,管理者在表扬鼓励和批评敲打并举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啄”之轻重,过重会伤了下属的自尊和自信,过轻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才能以“啄”应“啐”,内外配合,激发下属的潜能,培养出人才。
“啐啄同机”这一充满禅意的词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启示我们,人生中若能遇到这种内外因缘和合、相互呼应的时刻,实乃一大幸事。人生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很多时候,我们独自努力,却因为缺乏外部的助力而事倍功半。而“啐啄同机”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意味着我们的内在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助力完美契合。
在学习过程中,“啐啄同机”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当我们对某一领域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时,恰好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或者一本能解开我们心中困惑的书籍。这种内外因缘的相合,能够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快速提升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啐啄同机”也是一种美好的缘分。当我们渴望一份真挚的友情时,恰好遇到了那个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人。这种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内在情感需求与外部环境的完美契合。就像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因为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而走到一起。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彼此的出现就像是为对方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情感上的啐啄同机,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禅的奥妙也包括“啐啄之机”。禅是自由自在的心性天地,禅是无拘无束的心灵家园,禅是人生最高智慧的结晶,禅能开启人们的觉悟,禅能带我们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要开辟这一领域,就必须改变人的思维,人的观念。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有各种困难会发生,机遇有时也会突然出现,我们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就会刹那间悟道。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雪復孤锋峰未白,雨润石笋笋不生。”这首诗是“啐啄之机”最贴切的写照。这首诗通过竹影、潭月等意象,揭示禅宗超脱外境、保持内心清净的哲理,其禅意可概括为“观照外境而不执,安住本心而不动”。“竹影扫阶”与“月穿潭底”构成动态意象群,暗示世间万物的无常流转,竹影随风摆动似在清扫石阶,月光穿透深潭如同穿过虚空;而“尘不动”与“水无痕”则形成静默对照,潭水未被月光搅动浑浊,石阶尘埃也未因竹影移位。这种对立统一揭示禅宗核心认知,也就是现象世界的变动不居与心体本性的如如不动本是一体两面,如同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诗中还蕴含着禅修方法论:面对外界纷扰时,既不抗拒竹影的晃动,也不刻意维持石阶的洁净,而是以“旁观者”姿态保持觉知。这种观照如同月光穿透水面时的透彻,既能清晰映现潭底景象,又不扰动水中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正如永嘉玄觉在《证道歌》中强调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强调在觉知中消解执着,而非强行控制心念。
在信息过多的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既要追逐竹影变幻,又想保持台阶无尘”的矛盾焦虑。诗句启示我们可采取“参与而不陷溺”的态度,如同老师投入教学却不因学生波动否定自我价值。这种“动中取静”的能力,本质上是通过持续觉知训练,在意识层面建立对外境刺激的“缓冲带”,最终达到《六祖坛经》所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的自在状态。此禅理对现代人的特殊价值在于:它不要求逃离现实追求绝对寂静,而是教我们在动态生活中培养“水映月而不留痕”的智慧。如同手机开启“勿扰模式”后仍能接收信息,却不会被提示音随意牵动注意力,这种既融入又超然的状态,正是禅宗“无住生心”理念的当代实践样本。
然而,“啐啄同机”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和积累。首先,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道德,都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具备迎接机遇的能力。当外部的“啄”来临时,能够及时地做出回应。其次,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机遇和缘分。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关注社会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随时准备迎接“啐啄同机”的到来。
“啐啄同机”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地奋斗,而是能够与外部的助力相互呼应,共同前行。当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时刻,应当倍加珍惜,用心去把握。因为这种内外因缘和合的瞬间,不仅能让我们在学习事业上取得成功,也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升华,更加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