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一切相
(2025-05-01 17:17:52)
标签:
《静园散语》 |
《破一切相》
周霄山:
我们如果想要开悟的话,就必须要破相。如破文字相,也就是,所有的书籍文字语言等,都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只能当做参考,绝不是标准答案,真正的奥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如破时间相,也就是,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时间,时间是人为设定的。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年龄,更没有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的规定。所以,我们不要拿年龄来限定自己。特别是要破我相,也就是,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身体、认知、思想、行为、财富、地位以及外界对我的各种评价,我其实并不稳定,一直都在变。特别是我们开悟后,我们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我们就已经从有相的“假我”变成无相的“真我”了。
一切相皆是因为人为分别而得以呈现,如果没有人为地分别,那么一切相就完全没有差别,即无相。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论及的相与无相。《金刚经》之所以论“相”,其实就是为了教人破一切相,即从有相悟及无相。然而一切相之本质既然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又要去破?破一切相,其实并没有相可破,而是强调消除人为地分别,其实一切相根本就不需要破,而是为了教化世人,不得不使用“破相”之名相。甚至可以说,破一切相,就是为了成全一切相,这才是《金刚经》讲破相之真谛。
人类在三维物质世间中,意识思维被严重局限了。当一个人进入修行之后,很想一世修成,很多人便会追求各种觉受、体验。其实我们所看、所感、所知、所触的这一切场景,各种现象,都只是一个个相,世间一切所见皆为幻境、场景,外在世界所有一切皆为自己内在心的投射。我们看到的物质上的成像,都是一个个幻相,本质是能量。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人生的设定,来磨砺着每一个生命。凡是着于在某个相中,某个身份设定,某个境遇中,那就限制了我们生命的成长。但当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与心力,就要破境破相。
在修行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破所有的认知与局限,最终回归本源,回归那无相无色无声处,才是究竟本来。在修行路上,我们看了许多经典,听了众多开示,却仍然无法突破心灵的壁垒,这是因为我们都陷入了一个共同的误区——执着于“相”。这正是阻碍我们开悟的最大障碍。《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许多修行者终其一生苦修,却始终无法开悟,就是因为无法破除对“相”的执着。那么,何为“破相”?为何破相被视为开悟的第一步?有位名叫盘德的老人,年近花甲才开始接触佛法,他来到祗园精舍请求佛陀收他为弟子。佛陀应允后,盘德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记忆经文,然而他的记性极差,连最简单的偈语都无法完整记住。年轻的比丘们见状,私下议论纷纷:“这样的根器,如何能领悟佛法?”
佛陀知晓后,并未斥责这些年轻比丘,而是给盘德安排了一个简单的任务:“每天清晨,你只需拿着扫帚扫地,同时念诵‘扫除尘垢'这四个字即可。”盘德欣然接受,日复一日专注于扫地这一简单任务。他不需要记忆复杂的经文,只需专心致志地完成这件事。几个月后的一天清晨,盘德突然在扫地时有所领悟:“我每天扫除的不仅是地上的尘土,更是内心的尘垢。物质世界的尘垢扫了又生,生了又扫,永无止境。我们执着的一切外相,不正如这尘垢一般虚妄不实吗?”这一刻,盘德的心豁然开朗。阿难路过时问他在做什么,盘德回答:“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们执着的所有相,皆如尘垢,虚妄不实。唯有放下执着,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佛陀闻讯后召集僧众,问盘德有何体悟。盘德回答:“世尊,我明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执着的外相,不过是暂时的聚合,终归散去。只有破除对相的执着,才能见到事物的本质。”佛陀赞叹道:“善哉!盘德,你已领悟破相的真谛。”佛陀接着开示:“破相,就是破除对外在形象的执着。世人常被外相迷惑,见美丽花朵则欢喜,见枯萎树木则厌恶。殊不知,美丽与丑陋,只是人心的分别。如能破除这种执着,看清万物本质,便是迈向开悟的第一步。”
为何要“破相”?一位苦修多年却始终未能证果的比丘曾向佛陀请教这个问题:“世尊,弟子自皈依以来,每日精进修行,不敢懈怠。可是,十年过去了,我仍感觉自己离开悟很远。不知道弟子修行中有何不足?请世尊慈悲开示。”佛陀慈祥地看着善明比丘,问道:“善明,你认为什么是修行?”善明想了想回答道:“世尊,修行就是按照经典上所说的,持戒、禅定、修慧,最终达到解脱。”佛陀点点头,又问:“那么,你如何看待你所学的这些经典和教法?”善明恭敬回答:“世尊教法如甘露,洗涤我心中的尘垢。经典是指引我们修行的明灯,我每日研读经典,努力实践其中的教导。”佛陀微笑着说:“善明,你可曾听说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善明说道:“弟子曾在经中读到过,但不太理解其中深意。”
佛陀站起身,指着园中的一棵大树说:“你看那棵菩提树,它为什么能如此茁壮成长?”善明回答:“因为它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佛陀又问:“如果有人把这棵树的影子画下来,每天对着这个影子浇水施肥,树能长大吗?”善明摇头道:“当然不能,影子不是真树。”佛陀说:“你现在的修行就如同对着树影浇水。经典的文字、修行的方法、甚至我所说的法,都如同指月的手指。你却执着于手指,而忘了看月亮。”佛陀继续说:“善明,你这十年来,确实精进修行,但你过于执着于修行的‘相'。你执着于经典的文字相,执着于修行的方法相,执着于果位的名相,甚至执着于‘开悟'这个概念的相。所谓‘破相',就是要打破这些执着。经典如同渡河的船,达到彼岸后,还要背着船走吗?”佛陀继续说道:“真正的破相之法,乃是见相即无相。不是要你抛弃经典,而是不要执着于经典的文字;不是要你放弃修行,而是不要执着于修行的形式;不是要你忽视果位,而是不要为果位所束缚。”
佛陀继续开示:“破相不是否定现象世界的存在,而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像波浪与水的关系,波浪有相,但本质是水;水现波浪之相,但波浪并非离水而存在。”“善明,你研习经典多年,却被文字所束缚。经云‘言说是相,文字是相',执着于文字相,就无法领悟文字背后的真义。就像有人指着月亮,你却只盯着那根手指。”善明恍然道:“世尊,我明白了。我一直执着于修行的外相,却忽略了内在的转化。”佛陀点头道:“正是如此。破相的第一步,是认识到一切相皆是因缘和合,无有自性。《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本身不离空性,空性也不离色相。”善明听后,内心豁然开朗:“世尊,我多年来精进修行,却执着于修行相,反而被这些相所束缚。我追求开悟,却被‘开悟'这个概念所障碍。”佛陀欣慰地说:“善哉!善哉!善明,你已经迈出了破相的第一步。记住,破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常修行中不断体悟的。不执着于破相之相,才是真正的破相。”
佛陀进一步解释道:“众生为何轮回不已?正是因为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这四相如同厚重的枷锁,束缚着众生的心灵。”“‘我相'是执着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人相'是执着于他人的实有;‘众生相'是执着于有情的实有;‘寿者相'是执着于生命长短的实有。这四相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破除这四相,首先要明白无常的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
修行者若能修得明心见性的境界,便能够自性离一切诸相,持一切相而不着相,这便是实相出离,中道实相的境界。开悟者的智慧和觉性,能够堪破的不仅仅是身相、物质相等非法相,而是所有法相和非法相,即一切诸相。在开悟见性者的眼中,无开悟相、无见性相、无空观相、无妙有相、无成佛相、无圆觉相、无般若相、无证悟相、无禅观相、无说法相、无生灭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自性离一切诸相,无所着而生其心,这就是开悟见性者的境界。这种境界名不思议,无法可说,无法可证,无法可得,离一切诸相,自性圆觉,本自具足,无喜无悲,无迷无觉,自性如如,法喜充满。由方寸证,心觉即觉,心证即证,心佛即佛。一切众生皆是本自具足,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此为一切众生生命之本然,本自具足,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在五祖弘忍的寺院里,神秀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后,说这首偈没有破相见性,他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偈体现了一个修行人的勤勉,但还是在相上用功。而慧能的偈直指本心,看破了一切相的虚幻。这两首偈正是着相与破相的区别。
在我们思维的深处,隐藏着最为隐秘的认知牢笼,那就是心念之相。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清醒状态下,竟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处于“心智游移”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大脑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内在叙事,这些叙事如同一个无形的网,将我们的心灵紧紧束缚。这与《楞严经》中所提到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谋而合。惠能的那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如一道强光,瞬间照亮了相的虚妄本质。它清晰地揭示了,我们的认知从来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单纯镜像反映,而是心识依据自身的习性、经验、观念等因素所进行的主动投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世间一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切相,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如果我们能够超越对这些表面现象的执着和迷惑,不被它们所束缚,能够洞彻一切表象并非其本来面目,认识到这些相背后的“空性”,我们就能够见到真正的如来。当我们被外境困住,执着于这些“相”时,它会一遍又一遍地让我们反复经历困境。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以游戏玩家的心态来审视人生这场宏大的旅程,告诉自己“这只是生活这场游戏的一部分,是为了让我更好地体验和学习”。
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在召唤而来的。它们是被为我们心中所保持的“心相”吸引而来,它是客观的,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它只是接收我们的思想后并以生命体验的形式回应我们。在这场人生游戏中,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我们沉浸在每一个情节之中,体验着喜怒哀乐,但同时又保持着一份超脱与冷静,仿佛一个旁观者,俯瞰着这一切发生。如果我们学会抽离出来,以上帝视角看问题,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再被那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再执着于外在的“相”,而是能够真正地享受每一个当下,接受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要领悟如来的境界,我们必须超越这些表面的、虚幻的相,深入洞察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更高的智慧和精神境界,真正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在价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遵循着天道的法则,经历着成住坏空的无尽循环。当人类获得自主意识后,我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和灵魂层次不断的成长和演化。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我们也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了超越自然的高维存在。然而,当我们站在人的角度看待自然时,往往将万物视为为我们服务的工具。这种自命高于万物的傲慢心态,让我们逐渐与整体脱节。这个整体,其实就是道,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重新与整体融合,才能蜕变为无限。在有限的维度中,我们经历着轮回生灭和重重对立。但当我们超越这一维度达到无限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超越得失,实现心无挂碍的境界,从而达到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