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灵

(2025-04-22 17:07:38)
标签:

《静园散语》

《性灵》

周霄山:

性灵也就是人之所以不是无意识的物体,而是有意识的生物,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性灵。性灵追求的是自然天成,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它要求我们用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趣来描述生动、新颖、感人的形象。我们人类的最高心智能力不是理性,而是性灵。性灵意味着想象、直觉和感悟,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一个人只有严密的理性思考能力,那他可能无法创造出什么伟大的东西。创造需要伟大的直觉、宏大的想象和深切的感悟,而这些都超出了理性的逻辑。艺术滋养了性灵,而性灵则产生了灵感。所以,性灵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感受,它更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创造力量。当我们谈论艺术、文学或科学创新时,性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性灵是中国哲学和文学艺术的重要概念,性灵指人的精神世界,涵盖性情、情感、智慧等内在特质,强调个体心灵的真实表达。在思想层面,性灵被视为脱离外在形式束缚的本真。其内涵与佛道思想存在深刻的交融与互鉴,对于佛家的心性论,尤其是禅宗思想对性灵观影响显著。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通过直观心性实现内在觉悟。佛家的空性般若智慧为性灵观提供了超越世俗执念的理论依据。禅宗不立文字的顿悟思想,推动性灵文学突破语言形式限制。

历史上有“性灵说”,“性灵说”的倡导者是袁枚,“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有独创性并自然天成;作品内容则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为主,感情所寄寓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诗歌作品宜以感发人心,使人享受美感。 

“性灵说”的核心因素是真情。不仅性灵性情真情含义相通,而且从诗论体系看,“性灵说”十分重视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等艺术规律和诗歌特征。袁枚认为,具有真情是诗人创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反对无情而浪吟。袁枚又吸取李贽的童心说而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观点,强调诗人应具备纯真的感情,诗人有激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真情是诗作的根基,他说: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者,由情生者也。”“性情者源也,词藻者流也。”“诗言志,言诗之本乎性情也。他反对以温柔敦厚论诗,认为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他又说: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他认为,写诗而讲温柔敦厚,必然要妨害真实性情的表达。

诗人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艺术表现要有独特性。袁枚认为作诗不可以无我即个性。“性灵说”要求诗歌能自由地表现诗人的个性,真实地体现自己的欲望感情。袁枚说: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同时指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他认为古人创作也要学习,但是不能泥古,要以自己性灵为基本出发点: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他是主张多师的: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在格律问题上,他主张: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他不是一概否定格律,而是主张以性情为主的自然的、活的格律,而不是束缚人性情的死格律。

袁枚认为除了真情、个性以外,诗人主观条件尚需有诗才,诗人无才不能……运心灵,即难以表达性灵。袁枚强调诗人创作须具备特殊才能,固有笔性灵笔笨拙之分,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尤为先,有了才则能役典籍,运心灵。袁枚反对以书卷代替性灵,他认为,诗以抒发性灵为主,不是为考据之学,如果误把抄书当作诗,则又何必写诗?这并不是说诗中不能用典,只是不应将诗当考据作。有性灵、有诗才者,其诗作才有生气生趣,诗人需以真切的感受描绘出生动、灵活、新颖的艺术形象,其中又寓有诗人的真情和个性。

性灵说的核心思想是,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真情实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是从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情感。性灵说是对明代以来诗歌创作中形式主义的一种反拨,强调诗歌要回归到最本质的情感表达。性灵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也在诗歌评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提醒我们,诗歌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真实表达。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诗歌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成为不朽的艺术品。

道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主张顺应本真、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与性灵观中的本真性高度契合。禅宗吸收道家自然观,提出无念修行,强调在自然中达到内心和谐,成为性灵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哲学基础。道家自然观的诗意转化,使性灵派文人常以自然意象为载体,寄托超脱世俗的情怀。这种寄情山水的创作方式,既受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启发,又通过佛家的空灵境界深化意境表达。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性灵观将其转化为艺术意境追求。道家自然观通过哲学根基本真性,身心和谐与艺术表现的自由与真实,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三重维度的性灵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表象与本质
后一篇:接纳与放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