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霄山
周霄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58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象与本质

(2025-04-21 16:56:03)
标签:

《静园散语》

《表象与本质》

周霄山:

表象是指事物外在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征或表现。它是人们对事物的初步感知和理解,通常通过感官获得。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决定其性质的根本因素或属性。它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才能揭示。表象是直观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表象可能因观察角度、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发生变化。表象只涉及事物的外部特征,不涉及内部结构和功能。本质隐藏在表象之下,不易被直接观察到。本质相对稳定,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根本变化。本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是理解事物的基础。

表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表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本质则是表象的内在根据和基础。没有脱离本质的表象,也没有不表现为表象的本质。表象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的,而本质则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来揭示。表象涉及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现,而本质则关注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表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本质则是人们深入理解事物、把握事物规律的关键所在。

《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前一句是表象,后一句就是本质。因为大道被废弃了,所以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因为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所以伪诈才盛行一时;因为家庭出现了纠纷,所以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因为国家陷于混乱,所以才能见出忠臣。所以凡事不能只看表象,应透过表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表象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本身,而认识事物本质的唯一方法就是悟知“道”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非客观存在本身,而是我们主观意识的表象。他认为,无论是太阳、大地还是其他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只是它们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这种表象由时间和空间构成,并遵循因果关系。叔本华强调,主体是认识一切的基础,没有主体就没有可认知的世界。他提出,科学虽然能解释很多现象,但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因为科学是基于表象世界的,而世界的本质则在于意志

叔本华说,世界只是我们的“表象”。那么,什么是“表象”?也就是,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声音、味道等感觉。这些感觉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但叔本华强调,这些感觉只是世界在我们心中的反映,而不是世界本身。那么世界本身是什么?叔本华认为,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问题,因为它超出了我们感官和理智的范围。但我们可以从表象中窥见一丝端倪,那就是“意志”。

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意识和心灵;客体则是我们感知到的外部世界。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认识的。作为主体,我们可以通过感官和理智去认识客体世界;但作为被认识的对象,我们却无法直接认识自己本身。这就像我们可以用手指去指向别人或物体,但无法用手指直接指向自己的手指一样。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存在的?叔本华说,这是通过我们对客体的认知来间接确认的。因为如果没有主体去感知这些客体现象的话,这些现象就不会被我们所知。

客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我们心中的表象。这些表象通过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本身,而是一个经过我们心灵加工处理后的主观世界。虽然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在表象世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我们心灵为了理解和把握世界而创造出来的工具和符号。

知觉表象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认知方式。但是,知觉表象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感官和大脑是有限的,它们只能接收到和处理一部分外部信息,而无法把握整个世界的全貌和本质。抽象表象是我们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和概括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形式。这些表象具有普遍性、概括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它们能够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抽象表象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高级阶段,也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抽象表象我们能够建立知识体系、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文化艺术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抽象表象虽然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但它也是以知觉表象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知觉表象的支撑和验证,抽象表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他特别强调了哲学对于理解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虽然能够揭示自然界的许多奥秘和规律,但却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意志。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我们才能超越表象世界的束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真理和智慧。

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很少深入思考背后的本质。然而,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要看透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的现象,注重深层次的原因和实质。要看透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保持审视和质疑的态度。不要盲目接受表面上的说法和观点,而是要主动思考并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质疑,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要看透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关注背后的动机和利益驱动。只有了解这些动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背后逻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表象如同物体的外衣,显露出物质结构的鲜明特征。本质如同事物的灵魂,隐藏在反物质的深处,是思维意识与心灵的交织,是规律与神灵的指引。表象与本质,如同镜子内外的映照,相互影响,相互揭示。正如地球的表象繁复多变,山川河流、动植物和气象,它们的显现离不开其背后运行的规律和力量。同样,生命的表象,如人的外在行为与表情,背后却是思维和情感的深层运作。理解本质,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表象是本质的直接映射。

佛教和道家的教诲,都在倡导明心见性与返璞归真,就是让我们理解,表象与本质的和谐统一,是通往超凡之路的关键。通过洞察和反思,我们能识破虚伪,直面真实的自我。表象与本质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表象是探索本质的窗口,本质则藏于表象之下。只有深入理解这个原理,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间,拨开迷雾,洞察事物的真谛,从而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所有表象,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幻象。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些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那我们就真正领悟了。这种智慧,我们称之为借假修真。借着外在的假象来修内在的真我,这是人类最顶级的智慧。一切的人、事、和手段,都只是一个,只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我们利用这个工具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在事业上极致追求,其实是借事业的来修真正的自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表象背后的本质,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学说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家学说纷起,但大家所言大多都是从各自的角度阐明某一领域的认知。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固然是一种发展,但庄子站在的规律角度,看到了百家学说事理背后的本质问题。庄子认为,百家学说所言大多都是基于自身的主观认知,都是对事物局部的局限认知,从某个角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若从的本体论上,从事物整体观角度,百家学说所论述的,大都是站在世俗常态认知的角度去认知客观世界,大都看到的只是事物表象的东西。

庄子的这些见解、观点和原则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也为中华文化在形而上的易学、道学乃至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庄子的这种透过事物表象,从事物本源角度,去认知事物的本质思维模式和方法,也是指导后世,摒弃常态思维模式,运用超绝的本体一元论思维和整体观思维,带我们进入事物本真实相之中。

现代人受科学知识的局限,在思维上自我设限,很容易被万事万物的表象所迷惑。有很少一部分开悟的人,对我们人类自身以及所处的宇宙自然万物,从整体观的角度,做了本质的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纷起,但在各家学说中,真正开悟,能够对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给出本质回答的,只有道家的老子庄子。道学思想在世俗社会中进行实践应用,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具有历史典范的思想论述。道家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既能看到有形的表象和现象,也能悟知无形的本质规律。

庄子将人们认知事物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样三个层次。以俗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感知,其结果只能形成常识性的观点;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是为智慧力。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就是,感官只能形成感性认识,心官只能形成理性认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只有用聚集了道的气,也就是用智慧去认识世界,才能得到高层次的悟性认识。“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只能认知表象,而只有“以道观之”才能真正悟知事物的本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性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