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2025-04-15 10:15:28)
标签:

《静园散语》

《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

周霄山:

庄子说:“同乎无知,其德不离。”也就是,人类都平等,没有其它的知识。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家没有分别心,平等。“同乎无知”,有个知性,后天加上的知识教育,分别起来了,烦恼多了,痛苦大了。上古之时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就是大家的道德行为都一样,不需要有个什么东西叫道德行为,更没有个需要叫什么平等不平等,本来就平等。“同乎无知”其实是个哲学问题,佛学、道学,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知”,“无知”就是没有什么分别心,没有什么知识,是天然的,是真正的智慧。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也就是,在那个至德的社会,人可以和禽兽一起居住,其族类和万物都是同等地位不分彼此,哪里知道君子和小人呀。至德就是道家所言的素朴心、清净心。人人都一个样,无知的样子,人的德性时刻不离开自己,无欲无求,这叫素朴。人的心素朴那百姓就能得到自己的常性了。其实就是人人都是圣人。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人人都是欲望动物了。现在的人连修身做个善人好人都不愿意,如何会得到自己的本性?人的道心不是说有就有的,就好比树木,有的已经长歪了,不修剪匡正是成不了材的。而树木的本性就是直立生长,长成参天大树,若是歪脖子,也是不符合树的本性的。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也就是,等到了儒家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天下就开始互相猜疑了。猜疑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的常态,但其实那时恰恰是背弃仁义之道的。整个春秋战国几乎没义战。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这样天下开始分等级了。若是纯朴的东西不去残害,如何能制作出祭祀的牺尊礼器,若是白玉不去雕琢毁败,如何能制作出珪璋玉器。天之道德若是不废除,怎么会选择仁义。性情不分离,怎么会用礼乐。五色不乱用,怎么会崇尚文采,五声不乱,谁还去听六律。还有,这里所说的圣人其实是分层次的。道家对于圣人的标准是,悟道者才能称为圣人。而儒家的圣人并没有悟道,所以也只能算是低层次的圣人。

上古社会,人们保持天性,织布穿衣,耕种饮食,做事专一,没有私心,顺其自然,做事稳重,那个时候,山无路,水无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际互动没有君子小人区别,不自以为是,不欲望无穷,保持朴素心理,遵循天道。自从儒家圣人出现,强迫仁义,制定礼乐,天下有了高低贵贱区分,残破纯朴有了酒器,毁坏白玉有了玉器,废弃天道有了仁义,放弃本性有了礼乐,混乱五色有了文采,乱了五声有了六律,因此破坏原貌制造器物是匠人过错,毁坏道德制造仁义是圣人过错。庄子这段话可以视作论证老子《道德经》的大道废有仁义,抛弃天道本性,也就有了仁义礼乐。天道是遵循本性,万物平等,儒家提出仁义道德,相当于把天道的自然道德观加工改造为人道的仁义道德观,从而也就有了许多概念,也就有了许多知识,也就有了分别心,万物平等也就变成了万物不平等。

老庄坚持的是平等观,反对的是歧视观,从这个深度和高度理解老子庄子,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在庄子看来,保持心理朴素观,类似用不上色的布匹,用不加工的木材,当然这不是指物理现实,应该指向心理世界的精神追求,目的还是为了平等和自由。也就是,只要把老庄思想看做表达自由平等观,揭示对立统一观,就非常简洁易懂了。庄子论证道法自然列举了六样事物,酒器、玉器、仁义、礼乐、文采、音乐,都是破坏原始原貌自然本性出现的,人心不古大概就是此意。文明的代价就是破坏自然面貌,人与自然不和谐,乃至人际互动歧视化,原有的万物平等成为历史,这是道家反对的根源。

我们都是现代文明的受益者,也许不会认同道家的这个观点,然而从自由平等天然本性和现实乱象思考,从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追求出发,又不得不认同道家思想。作为现实社会特定位置者,享受社会优势带来的好处,也忍受社会不平等带来的坏处,还要备受精神理想和物理现实的对立冲突折磨,这就是人性。而道家思想对于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人际互动关系观,坚决不试图改变外在人事物,接受差异化,接受看不惯,接受仁义礼乐秩序化非道德化。而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也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大家知道,道家的道德观是形而上高层次的自然道德观;而儒家的道德观是形而下低层次的人为道德观。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家的道德观是形而上的道;儒家等诸子百家的道德观却是形而下的器。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道家之后的儒家等诸子百家还没有开悟悟知形而上的道,所以其哲学思想人为地成为了形而下的器;西方的哲学思想在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也同样没有开悟悟知形而上的本体,在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的西方哲学思想也同样人为地成为了形而下的器。自从有了后来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这个人为的器,也就人为地有了许多概念,有了许多知识。因此,也就有了分别心,有了不平等,从而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高层次智慧。中国哲学思想的本体就是道家的道,就是释家的真如。所以,也唯有悟道才能悟知“同乎无知”才能“其德不离”,也才能真正正确地悟知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