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蘧瑗知非

(2025-04-04 09:29:01)
标签:

《静园散语》

《蘧瑗知非》

周霄山:

蘧瑗,字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与孔子亦师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论语》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吴国政治家季札访卫,拜访蘧伯玉后,称赞说“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故”。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

《淮南子》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说: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庄子》说: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也就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蘧瑗在五十岁时,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四十九年中,有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所以,成语“蘧瑗知非”成为了不断自我反省、改进的典故。“蘧瑗知非”不仅是关于年龄的象征,更是一种人生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五十岁这样的关键年龄阶段,应当审视过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进自己,追求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这种自我觉醒和成长的过程,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可以说,宫门蘧车的故事诠释了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蘧伯玉最为著名的是“慎独”“知非”。相传卫灵公有一位贤惠的夫人,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坐在屋子里闲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这马车自然也越来越近,眼看着这车就要从宫门前飞驰而过。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不见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又过了一小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枝扭声重新又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车已过宫门而去。卫灵公很奇怪,说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他的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卫灵公越发的奇怪了:“夫人,你门都没出,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夫人答道:“我听说,蘧伯玉为了表达对君王的敬意,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处事不欺暗室”。卫灵公不信,派人去查访,知道了昨夜驾车之人正是蘧伯玉。

蘧伯玉留下很重要的一句话耻独为君子,也就是,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还不够,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修养,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高尚的人,还要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君子,成为高尚的人,而仅仅独善其身追求个人完美,不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是可耻的。这就是耻独为君子的人生境界。

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他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人,倡导弗治之治,兴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实行宽松、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所以,战乱频仍的春秋,卫国才得以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

蘧伯玉礼贤爱士,蘧伯玉年长孔子三十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卫国大夫了。但对少年成名,秉承仁德治国思想的孔子,却是十分赞赏,一直是亦师亦友,互相礼敬有加。公元前498年,当孔子逃离鲁国之后,蘧伯玉就成了资助和鼓励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力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九年居住在蘧府,蘧伯玉还让他的外孙子贡拜孔子为师,子贡出身为商业豪门,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物资支持。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相同。《淮南子》说: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蘧伯玉的弗治而治思想异曲同工。国家有道时,蘧伯玉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蘧伯玉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蘧伯玉说自己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并非是蘧伯玉的过失太多,以至于改都改不过来,而是因为蘧伯玉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观照能力很强,故而才能发现自己有诸多细微的过失。蘧伯玉每一天都在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他有一句名言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也就是,活到五十岁,才知过去四十九年的错误。这份敢于面对自己过失的坦诚,是真正的大贤大勇者。

王阳明在给兄弟们的一封信《寄诸弟书》中,还特意提到了这位卫国大夫: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的良知都明明白白地能够照见自己的过失。所以,没有哪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只是自己不愿意改过而已,人最可贵的就是愿意改过。蘧伯玉,是一位大贤之人,他称自己是想减少过失而做不到。确实,这个世界的本质并不完美,世界上也难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做事,难免有疏漏,难免有过错。然而,有了过错之后,一个人是否敢于承认,敢于面对并且愿意改正,这体现了他的格局与境界、胸怀与心量。

正所谓君子多过,小人无过。君子愿意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言语行为,因而常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且乐于改过。而小人则拒绝面对自己的过错,不肯承认自己心中有诸多不明与贪欲,不肯照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不端,这份傲慢才是最大的罪恶。知耻近乎勇,像蘧伯玉这样学问深厚、身居高位、声誉满天下的君子,每天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减少自己的过失,仍然勇于否定自己的前半生。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明心净心,不去开发自己心中的宝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朝阳每天升起,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焕然一新。我们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了,但仍然能够日日精进,今知昨非,今天优于昨天。“耻独为君子”,我们自己精进了,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用言行去影响更多的人精进,去影响社会精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二无别
后一篇:求人不如求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