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二无别
(2025-04-02 09:59:01)
标签:
《静园散语》 |
《无二无别》
周霄山:
一日,世尊在灵山说法,诸大菩萨、声闻罗汉皆来听法。世尊刚开始讲述般若法门时,文殊菩萨就坐在世尊右侧。这时,有一位比丘站起来问道:“文殊菩萨,我听闻您是智慧第一,能否为我们解答,何为真实智慧?”文殊菩萨站起身来,向着世尊顶礼,随后对着众人说道:“智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本自具足,只是被妄想遮蔽了。”话音刚落,一位年轻比丘又问:“既然如此,为何众生不得见?”文殊菩萨指着远处的须弥山说:“你看那座山,它既不分别高低贵贱,也不执着善恶美丑。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众生因着分别心,所以看不见本来面目。”这位年轻比丘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追问:“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开启智慧?”文殊菩萨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叫智林。他苦修多年,精通经论。一天,他来到文殊菩萨住的清凉山,想求教修行之法。文殊菩萨见到他后,只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山河大地从何而来?”智林思索片刻,引经据典地回答:“依佛经所说,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文殊菩萨又问:“那么因缘从何而来?”智林答道:“因缘也是从前因后果中产生。”文殊菩萨继续追问:“那前因后果又从何而来?”智林想了很久,最后说:“这个问题太深奥了,请文殊菩萨开示。”文殊菩萨说:“一切现象本无生灭,只因众生妄心分别,才见有生有灭。”智林听后恍然大悟,但很快又陷入困惑:“如果一切皆空,那我们修行的意义何在?”文殊菩萨看着他说:“修行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认识本来。就像擦镜子不是要制造光明,而是要去除灰尘,让镜子显现本有的明净。”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里,都觉得有所领悟。这时,一位长老问道:“文殊菩萨,您能否用简单的话,说明般若智慧的核心是什么?”文殊菩萨环视众人,庄严地说出了“无二无别”四个字。这四个字一出,整个法会现场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在思索这四个字的含义。这“无二无别”四字真言到底有何深意?为何能令在场众人如此震撼?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奥秘?
文殊菩萨接着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在东土有位修行人叫智通,他修行多年但始终不得开悟。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殿中坐着文殊菩萨。智通向文殊菩萨请教:“弟子修行多年,为何始终不得开悟?”文殊菩萨说:“你每天都在寻找开悟,却不知开悟本来就在你心中。你越是追求,反而离得越远。”智通听后若有所思,问道:“那该如何是好?”文殊菩萨拿起一面铜镜,对着智通说:“你看这面镜子,它不会分别映照的是善人还是恶人,不会执着映照的是美是丑。镜子只是如实显现,不加丝毫分别。你的心若能像这面镜子一样,自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智通在梦中得到这个开示后,醒来时豁然开朗。他明白了修行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认识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
在法会上,文殊菩萨讲完这个故事,看着在场的众人说:“般若智慧不在远处,就在当下。我们的心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慧,只是被妄想分别遮蔽了。想要开启智慧,关键是要认识到‘无二无别’的道理。”听到这里,有位老修行人站起来说:“弟子修行多年,一直在追求智慧。现在听了文殊菩萨的开示,才明白原来智慧一直都在心中,只是被妄想遮蔽了。”文殊菩萨点头说:“正是如此。众生因为有分别心,才会见到种种差异。若能离开分别,自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这就是‘无二无别’的真实义。”这时,世尊开口说道:“文殊说得很好。般若智慧不是外求可得,而是要认识本心。众生因为有分别心,才会见到种种差异。若能明白‘无二无别’的道理,自然就能开启智慧。”
在场的众人听了世尊和文殊菩萨的开示,都感到无比欢喜。有些人当下就契入了般若境界,有些人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领悟。文殊菩萨见众人都有所得,又说:“般若智慧如同虚空,无有边际。众生因为执着,所以不得见。若能放下执着,自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就像月亮本来就在天上,只是被云遮住了。云散开了,月亮自然显现。”一位年轻比丘问道:“我们应该如何修行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文殊菩萨说:“修行要从放下分别心开始。不要执着于善恶美丑,不要分别高低贵贱。心若能平等,自然就能见到实相。”这时,有位菩萨说:“听了文殊菩萨的开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无二无别’是般若智慧的奥秘。因为只有放下分别心,才能见到实相。只有明白‘无二无别’的道理,才能开启真实智慧。”文殊菩萨点头说:“你说得很好。般若智慧就在当下,不用向外寻求。只要能明白‘无二无别’的道理,自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世尊说:“今天文殊菩萨为众人开示般若智慧的奥秘,实在难得。希望众人都能依此修行,早日证得般若智慧。”
在场的众人听了这些开示,都感到无比欢喜。有些人当下就明白了“无二无别”的道理,有些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领悟。大家都感恩文殊菩萨的殊胜开示,明白了般若智慧的真实义。从那以后,“无二无别”这四个字就成了修行人探索般若智慧的重要指南。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道破了般若智慧的核心奥秘。它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分别心,才能见到实相;只有明白“无二无别”的道理,才能开启真实智慧。
这个道理一直流传到今天,启发着无数修行人。它告诉我们,般若智慧不在远处,就在当下;不用向外寻求,只要认识本心。只有明白“无二无别”的道理,才能真正契入般若智慧的境界。在这个故事里,文殊菩萨用简单的话语,道破了般若智慧的核心奥秘。他告诉我们,智慧不是求来的,而是本自具足的。只要能放下分别心,明白“无二无别”的道理,自然就能开启般若智慧之门。这就是文殊菩萨说“无二无别”的深意,也是般若智慧的究竟奥秘。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更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个道理,就能逐步契入般若智慧的境界。
六祖慧能开示武则天: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除了她的政治成就外,她对佛学的深厚造诣也令人瞩目。相传,《金刚经》的开篇偈语正是她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佛学真谛的向往与追求:“此法微妙至深,历经劫数难以得见,今我得以听闻受持,愿能领悟如来真意。”她倾心于佛法,屡邀高僧入宫,期望能在他们的指引下找到心灵的安宁。从当阳的神秀到蜀地的智诜,再到嵩山的慧安,他们皆成为了她心灵的导师。然而,武则天内心深处最为渴望的还是与传奇的六祖慧能会面。尽管她多次发出邀请,但慧能始终未曾应允,直至她离世,两人都未曾谋面。然而,命运总是充满玄妙,慧能虽未亲临,却通过使者向她传达了自己的开示。两人虽未曾相见,却在精神层面达到了某种契合。可以说,武则天在余生中,都受到了慧能禅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成为了慧能禅学的间接传承者。
在武则天治理时,朝政繁忙,她时常感到心力交瘁。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她邀请了国内的高僧入宫。在与这些高僧的交流中,她时常询问关于欲望的问题。神秀大师认为出家人已断绝了世俗之欲。而智诜大师则直言不讳地表示,人生在世皆有欲望,和尚也不例外。慧安大师则采取了中立的立场,认为欲望与否都是相对的,需要个人去参悟。武则天对智诜大师的观点表示赞同,她认为智诜的话正合她意。为了表彰智诜的直言不讳,她将玄奘大师翻译的《华严经》赏赐给了他。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他们还谈到了禅宗法脉的问题。三位大师一致认为,岭南的慧能大师是禅宗的杰出代表,是五祖弘忍亲自挑选的衣钵传人。
武则天听后对慧能大师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她回想起之前邀请慧能大师入宫却被婉拒的经历,心中不禁有些遗憾。神秀大师告诉她,慧能大师虽然性格独特,喜欢自由自在,但他的修为却远在众人之上。他拥有无师自通的能力,能够直接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武则天更加渴望能与慧能大师见面,期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启示。武则天派薛简前往曹溪邀请慧能大师。当薛简抵达曹溪时,恰逢慧能大师准备前往大梵寺讲经。面对武则天的邀请,慧能大师以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为由婉拒,表示愿在山林间安度余生。然而,薛简却执意要带慧能大师回宫,甚至准备采取强硬手段。面对此景,慧能大师问薛简:“何为佛法?”薛简哑口无言,于是慧能大师提议与他同往大梵寺,先了解佛法的真谛,再论其他。在大梵寺的法会上,慧能大师向众人传授了佛法的核心——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只需保持此心,便可直达佛道。法会结束后,薛简被慧能大师的佛法深深震撼,不再强求慧能大师入宫,而是虚心请教如何向武则天汇报。
慧能大师告诉薛简:“陛下心中若有烦恼,便是她需要寻求佛法的契机。你可告诉她‘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让她从烦恼中领悟佛法的真谛。”薛简听后如获至宝,向慧能大师行礼致谢,并带回了一封无字的信作为回复。这封“无字天书”寓意深远,让武则天在阅读后能够自我领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薛简带着慧能大师的智慧与开示,信心满满地踏上了回京的路途。武则天面对薛简的独自归来,她的神情既有失落又带着一种意料之中的淡定。她叹息道:“我早已预见到这样的结局,他的缺席也是情理之中。神秀和慧安此刻又在何处?只要他不来,他便永远是胜者。”
武则天继续沉思道:“有人言慧能不识一字,却能传授他人无法学得的智慧。我却不这么看,他并非真的不识字,而是达到了‘不识字’的境界。我若能一见慧能大师,那该是怎样的荣幸?”薛简闻言,急忙回应:“微臣已为大唐皇帝带来了大师的法旨。”武则天连忙让他起身,并请他细说。薛简细细道来:“大师曾言,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破除烦恼,何以得解脱?烦恼与菩提,本是一体,无二无别。”武则天听后,细细品味,口中默念:“烦恼即菩提?”初念时,她面无表情;再念时,她已站起身来,脸上露出微笑;三念时,她心中豁然开朗,喜道:“烦恼即菩提!得此一语,我余生将不再寂寞。”薛简又言:“慧能大师托我带来一封信给您。”武则天打开信封,只见一张白纸,空无一物。她沉思片刻,突然领悟了大师的深意。她想起了大师的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她微笑道:“慧能大师这是在启示我,我三次邀请他而不得见,如今他却以这最重要的答案相赠。虽是无缘,却也是深缘。”
真正的空性并非指因一切终将消逝而放弃努力,而是指一种对行动与结果的深刻理解和平衡。空性告诉我们,行动本身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应当珍视每一次的努力,全力以赴,但同时也要学会放下对结果的过度执着。因为,无论我们如何期待,结果往往并非完全掌控在我们手中。那么,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在每一次的行动中,无论大小,都竭尽全力,全心投入。这样的态度不仅使我们在技能上得到成长,更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提升。当我们以不期待的心态去行动时,我们反而能够得到最佳的结果。因为,我们不再被结果的得失所束缚,而是专注于过程本身。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求事事圆满,但求每一次的付出都能问心无愧。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对空性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我们在生活中,在一切的一切中,只有我们的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唯此一心。我们只要动心,动念,就有贪欲,就有所求,只要有所求,烦恼也就随着而来。所以,我们只有悟此一心,才能自在的生活,才能轻松自如的处理每一件事。我们明明每时每刻都在和心在一起,却时时离心千里之外,不知道回到自己这里来。妄心不生,于见闻觉知上不生执着,我们本来什么都具足,只要好好照顾自己,随缘直用,佛自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