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
(2025-01-31 10:39:02)
标签:
《静园散语》 |
《呆若木鸡》
周霄山:
“呆若木鸡”这个现在经常被用错的成语典故出自庄子《达生》篇,是用来形容一只斗鸡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一种“所向披靡”的高超境界。庄子《达生》说:周宣王很喜欢斗鸡,听说有一个叫纪渻子的斗鸡高手,就请他来给自己训练斗鸡。十天后,周宣王问:“我的斗鸡怎么样了,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答:“还不行,你看它表面上骄傲得不得了,内在却又虚浮不堪,这样的鸡放出去就得打败仗。”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怎么样,斗鸡现在可以了吗?”纪渻子答:“还是不行,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太过浮躁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渻子依然摇头:“还是不行,仍然是斗志昂扬,眼神锐利,意气太过强盛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即使打鸣挑衅,它也不会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木鸡一样。这样的鸡才厉害啊,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到它掉头就逃跑了。”也就是,训练到最后,这只鸡好像反应迟钝、木木呆呆,样子变得毫不起眼,但其他斗鸡反而不敢应战,望风而逃。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比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更高一筹。
“呆若木鸡”看似在讲“斗鸡”之道,实则是在讲为人处世、锤炼心性之道。梁漱溟曾借“斗鸡”之喻,将人生修养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没有实力却张牙舞爪,像无赖叫嚣的混混。第二阶段,入世不深却争强好胜,像初生牛犊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低调很多,但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锐气未消,容易意气用事。第四阶段,呆若木鸡,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不战而屈人之兵。
锋芒外现、骄态毕露者,未必是最厉害的。而那些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讷、实则成竹在胸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因为他们根本不用出招,就能令对手闻风而逃。真正的高手,表面好像木讷迟钝,实则修炼了一身无敌的内功,面对一切来犯、挑战,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此时,成事在我而不在彼,随他千变万化,也能随势成就。这正是“木鸡”的强大所在。
“呆若木鸡”,只因此心不动。王阳明18岁时也曾锋芒毕露,给皇帝写奏折,提出镇守边疆的建议。后来,有弟子问先生,如何看待当初自己的这些做法?王阳明说:“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从实德不足的外强中干,到无为而治的深沉厚重,也是一个事上磨炼、金之在冶的过程。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平宁王、除匪患,百战百胜,立下了不世之功。弟子问先生:“您用兵如神,是否有什么心法?”王阳明回答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养得此心不动。”呆若木鸡,只因此心不动。如果我们的心躁动不安,随时随地被外界牵着走,也就会像那只一看见影子、一听到外界的动静,就乍起羽毛、精神紧张的斗鸡。一遇到批评、侮辱,就难过、愤怒;一遇到表扬、赞美,就喜形于色、心花怒放。唯有养得此心不动,有不为得失荣辱所动摇的一颗心,我们才能从容、坚定、自信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不断地明白与体证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扫除掉自己心上的不明与贪欲之后,我们的心体原本是中和的。此心光明,寂然不动,犹如明镜,物来顺应。以清澈的良知面向事事物物,自能临事不乱、应变无穷,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具足的无尽宝藏。因此,我们需要涵养“不动心”的功夫,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因好恶、毁誉而愤愤不平?是否有想要证明自己的渴望?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如此,看到自己被外物牵走了,我们就能悬崖勒马,以更高层面之心引导自己,回到道中。
我们常常迷失于对欲望的追逐,而忘记了内心的清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高妙境界,实则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和智慧,往往并不显山露水,而是内敛和沉静。
老子认为,圣人应该达到的境界就是“呆若木鸡”。呆若木鸡的特征有三:一是藏,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二是清静,也就是无欲无求,那只呆若木鸡的鸡之所以能战胜其他的鸡,是因为它能自我清静。三是,呆若木鸡的那只鸡看上去毫无争斗心,没有胜心,它从来不想必胜,它只想不败,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纷繁复杂的琐事所困扰,内心难以平静。我们渴望成功,追求名利,却往往在追逐的过程中失去了内心的平衡。此时,我们不妨回学老子所言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尝试着将内心的欲望和杂念放下,恢复那份清静与平和。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并不需要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锋芒。有时候,适当的“呆若木鸡”,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当放下内心的欲望和杂念,让自己的心灵回归那份清静与平和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坚定和沉稳,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的智慧和真谛。
在庄子看来,“呆若木鸡”就是逍遥游所需要达到的状态,也是他内心对于道最高的追求。现代含义的呆若木鸡是表面现象,而庄子说的则是内心本质。“呆若木鸡”这个故事还传达了一种对于道的理解,“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一种极高的境界,一个人即使面对大风大浪,也能泰然自若,不浮躁、不骄傲,心不为外物所牵。这就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勇气,是道的体现。
“呆若木鸡”这个故事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理解对立事物的转化,如何理解道的智慧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积累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技能。这些道理都是庄子通过动物的形象传达出来的,它们不仅适用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也适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庄子写这个故事的本意,就是想向世人阐明“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也是道家思想中特有的辩证思维。
从心浮气躁修炼到“呆若木鸡”,这其实就是一个弱者变成强者的最生动的修炼过程,想要变强先要从自心开始磨炼,强者首先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成功者大都内心强大,每遇大事阵脚不乱,心气平静,沉着应对。因为“呆若木鸡”之人内心已经深如渊海,沉静如水,丝毫不为外界所动。
阳明心学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也就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锻炼自己的内心,不让内心被外界扰动。王阳明年轻时考科举,没有中榜,眼见别人要么捶胸顿足,要么失意落魄,而王阳明一脸平静,丝毫没受到落榜的影响。朋友询问他为何如此,王阳明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遇小事就内心波动,遇大事如何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内心如此浅薄轻浮,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坎坷,如何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王阳明告诉我们,最后要修炼达到什么状态才算是功夫到家,那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与庄子“呆若木鸡”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平时“此心不动”,就像一只呆木鸡一样,只有面对的事情真正需要解决的时候,才“随机而动”,沉着应对。
内心强大是做事的基础条件,外在的因素我们是无法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只有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强大,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就会自乱阵脚。走上修心之路后慢慢明白了一点,呆若木鸡的那种境界是自己内心的能量不再外逃,不再被外界所左右。在武功之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他已经忘记了一切,一切招数都是发自内心发自本能而浑然天成,这种人看着很呆,其实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气,这种气能让人不寒而栗,就像那只眼中已经无鸡的鸡一样,已经到了最高境界,无怪乎其他的鸡看见它就跑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应该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呆若木鸡也好,致虚极守静笃也罢,启示都是,人到最高境界必是平淡无味。“现象的表现形式与本质的存在形态在特定的高度上恰恰是相反的”,而这也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也是道家智慧不同于一般生活认识的典型表现。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人为创造的各种名相来认知自己和世界的,都是带着世俗的观念和自己特定的方式,而非按照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来看待事物。我们的思维总是在自己的意识空间中活动,许多人头脑中的思想观念都只是“大道”的低层次部分,是片面的、局部的、虚妄的。也就是,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通过各种名相、知识、观念等来达到对于事物“整体”的认知,即悟道。
《易经》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名利,而是选择静待时机,审慎地观察形势,等待最佳时刻的降临。如诸葛亮拥有旷世之才,虽隐居南阳,却时长云游四方,广交朋友,寻找那个能让他展翅高飞的伯乐。当刘备三顾茅庐,与他共同探讨国家大事时,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至交。诸葛亮深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因此决定出山,为刘备建立蜀汉皇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待时而动”的精髓所在,它指导我们要避免在不合适的时机盲目行动,而是要积累实力,观察形势,等待最佳的出手时机。
大智若愚的“木鸡”,隐喻的是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真正的大智慧是悟到宇宙本源的道,是悟到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并在实践中遵循道。由于“内容”是无常的,所以“形式”也是不断生灭变幻的东西。我们只要跟着形式一起顺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保持一种与形式相对静止的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顺其自然”,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那些深藏不露的古训智慧,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蕴含着做人之道的精髓。通过探寻这些古训的深度,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深邃。古语说:“做人,要懂得‘藏’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锋芒,以含蓄的精神面对世界。只有这样,实现内心的光华内敛,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