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2025-01-05 09:39:05)
标签:
《静园散语》 |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周霄山: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善用其心是大智慧,善待一切是大慈悲。没有智慧,就不能善用其心。没有慈悲心,就不能善待一切。善用其心就是我们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善待一切就是要不断地和谐自他关系。这两件事情做好了,一切事情也就都做好了。自他关系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我们人类以外的一切生命的关系也都要和谐。只有我们人类以外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环境,是一个有利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人类自身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善用其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正面用心,让心处在光明、自在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心是善良的,那么就会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如果我们用心是不善的,那么感受到的就是更多的烦恼和不安。所以,善用其心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尽量从积极、正面来看待,启发自己心性本有的觉悟,把生活的一切遭遇都看作是修行的因缘。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怎么善用善待?就是用善心善念对待一切的环境,对待一切的人和事。这样,我们就可以转化外在的环境,使外在的环境不至于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生活的障碍、工作的障碍乃至事业的障碍。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我们所面对的社会,面对的自然界,面对的种种复杂的人和事,要想去改变它,徒劳无益。我们只有顺应它,就没有烦恼了。心里没有烦恼,没有分别心,外在的一切也就都会平静下来,也就会成为我们修行和工作的资粮和增缘。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能使消极的东西变成积极的东西,使逆缘变为顺缘、逆境变为顺境。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烦恼自然得到化解,智慧自然就会得到增长。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心静下来,一切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也就是,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也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妄想心转变了,那就处处都是净土。
善用其心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和方法。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面、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用爱和智慧去影响他人和改变环境。通过不断实践和提升自己的心性觉悟,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内心的净化和提升,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善用其心作为一种修行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提升自己的心性觉悟。
善用其心,也就是,只用好心,不用坏心;只用善心,不用恶心;只用大心,不用小心。我们这颗心是在时刻变化的。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心是时刻变化的,我们就会慢慢来改造它,把坏心改造成好心,把恨心变成爱心。如果我们用好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切都很美好;如果我们用不好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切就都不好。所以,我们要用好心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
善用其心是修行的核心。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就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里修行的方法。这种修行的侧重点不在于我们如何去转换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修行能够善用自心来转化境界,而不在外境上用心,也就是“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修行的诀窍在于安住当下,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绵绵不断地迁流变化之中,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到,现前的这一切也在念念生灭。所谓当下,并不等于现在,当下是动态的,就是我们现前不断地活动、发出意愿、生起念头的“这个”,“这个”永远都是鲜活的。我们从“当下”这个门走进去是最现实的,是永远不会落空的。修行就是要在“这个”上用功,让心从对过去的攀缘与对未来的焦虑里解脱出来。这既是万法的枢纽,也是我们走向觉悟之门。
善用其心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意在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心灵与心智。在心学之道中,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颗清明纯正之心,以此去审视万物,应对世事。善用其心意味着我们要以良知为本,以善念为导,无论身处何种境遇,皆能秉持正念,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私欲所惑。我们要用善心去感知世界,去对待他人,去处理事务,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皆合于天理,皆顺于人心。
善用其心是一种修行的方法。通过不断地修炼与磨砺,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敏锐、更加慈悲。这样,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与困难时,我们就能够从容不迫,以智慧和勇气去化解一切难题,成就一番事业。善用其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其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与自觉,以善念为指引,以良知为准则,去实践、去体验、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我们生存在宇宙大化之中,为人做事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这关系到我们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和谐,这是人生修养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能体悟到生命伟大的意义,体悟到生命力量的不可思议,我们的修行才能进入到更高的层次,进入到生命与修行并存的状态。
生命是伟大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观照当下的一切,无论是受种种艰辛与挫折,我们要懂得忏悔自己,观照当下。如此,我们就有了忏悔心,我们就能去除种种恶业,以从善之心,观照当下之事。时时刻刻有着忏悔心,保持平常心,保有积极的人生观。
以心照物是阳明心学最精髓的部分,心如何觉悟、觉照、省察、戒慎、立志,做任何事情都有心在照,就自然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才对。知行合一就是以心照物、心物相照。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也就是,心是万化之源,不求心而求物,不求内而求外,离开自心而另寻本原,岂不是颠倒梦想?王阳明认为人和为学的本原就是心,良知即天理,善意即天理。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阳明心学是立足在良知上的,所以要致良知。格物致知,其实格物就是格心,格其非以正其心。把不好不正的欲望格去,留下至纯天理人心。
人是天地的心,当心与物相接的时候,会被遮蔽,会有后天的熏染,会有不善之意,怎么办?就要省察克治,向内观照。省察克治必须要讲“养心”二字,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节制欲望。王阳明说:“恶人之心失其本体。”也就是,人之所以恶,是因为他失去了本心。那怎样才能不失去本心?省察克治,以觉心、照心来省察自己。求学问的方法就是我们把丢失了的良心找回来。
善用其心,坚守其心。心本不动,感而遂通。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心之本体,不出不入,昭昭在此。王阳明说:“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庄子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也就是,凡人要有天心,这是道家的安心之教。大火焚烧蔓延,我不惧怕它的热吗?江河冰封凝结,我不惧怕它的寒吗?疾雷破山,我心不惧吗?飘风振海,我心不惊吗?我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万物都不能牵引我,使我心动,使我顶天立地的,乃是这颗心。超越利害,游乎四海,对生死不以为意,外物不可必,唯有这颗心。六祖说,发一善念,成就一件善事;发一恶念,成就一件恶事。这些都是在心之一念之间。道家讲凡人要有天心,释家讲觉悟,讲的都是善用其心,坚守其心。
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也就是,我们的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关切他人、爱护他人?就是良知,就是同理心。王阳明说:“心知理在物上。”即心物合一,知行合一。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
善用其心就是要尽其善心,存其善心,处处体现“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的心态。对我们所遇到的人都要善用其心,也就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以不同的方式成就大家,如果我们已经觉悟了的话,就应该去“随缘度众”。这就是善用其心,这也就是善待一切,就是要以“善”来对待一切。对我们所遇到的人要善待,对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生命要善待。
因为整个宇宙都在为我们现在的生命提供生存发展的条件,我们应该感恩一切天地万物成就了我们当下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用感恩的心,用分享的心,用结缘的心来对待所有的存在。能够如此,我们的心量就能广大,当下这一念心就会真正成为博爱心。我们如果能够这样悟识天地万物与我们生命的关系,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善待每一个人,不善待天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