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2024-12-12 09:39:26)
标签:
《瀞园散语》 |
《心即是物 物即是心》
周霄山:
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与物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独立存在。认识事物需跳出自我,以无我视角观察。心非心,物非物,达到最高境界需释放被物质概念所包裹的心,与世同在却不执着。“万法唯识”,只有在此心的认识中,才有万物万法的存在。人心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事物的象,这被照见的东西,即称之为物。如果此心不去照,事物是否还存在?王阳明说:“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也就是,惯常逻辑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事情,毕竟存在认知缺陷,也就是太在意“我知”。更为关键的是,我如何知道“我在认识事物”?身在山中不知山,我在我中不知我。我连自己都没办法用一个“我之外”的客观视角去认识,何况认识事物的那一颗心?
我们认为的心,其实是一个充满概念的心。我们通过一个个概念与名字去认识事物,同时认识身边的你我。没有了概念,就思考不起来。而概念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创造,在文字被发明之前并不存在概念。圣贤说,悟道之后,也即明心见性之后,才会悟知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是照遍宇宙的大明状态,只是由于被纷乱认知所遮蔽与包裹了。如果我们内心平静,身边有什么事情发生,都能够明达四方。一旦我们因为某个事情而生气,就往往听不见身边人的说话声。因此,执着于一个事物,自性就被此事物所包裹,光明便发不出来。
心即是一面镜子,我们想什么,镜子里就现什么相,我们就是那个东西,自心取自心。我们生活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来自思想,以及我们思想所创造的结果。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成为我们。我们的每个思想和意念都负荷着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些能量会透过各种形式实践自己。我们的思想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我们的思想能让我们陷入痛苦,也能让我们离苦得乐。思想能够创造出无数的东西。我们种种的生命经验,通通都是我们的思想所创造的。所谓“一念一世界”。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我们外在所看到的一切,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呈现。
真我自性如一面镜子,本可以照见一切。一旦起意动念,就离开了自性本位,将自我置身于镜子所照见的物相中去了,跟着这些相跑。岂不知这些物相的显现,不过是镜子的一束束光,迷惑于这无穷的光中,远离了自性。远离自性,即生烦恼。故而圣贤说,做事不用心,则此心大用。不用心,即不动念。不动念,就回归到光源之处了,回归到镜子自性本身。
镜子虽然能够照见事物,但是镜子没办法认识自己。我们说镜子,只是我们眼里的镜子,是镜子之外的观察者所认识的。我的心,同样如此不可知。如果渴望跳出“被蒙在鼓里”的感受,达到真正的认识,认识我,认识我的内心,只有跳出自我。也即需要以“无我”的视角去观察。如何无我?就是不思考,不动念头,回归那个“真我”。如果要不动念,这颗心就“暂时没了”,没有了烦扰的心,就没有了彼此依存的物。此刻我们也可以当下尝试,不去思考,一念不起,后念不继之时,这个还能清晰照见万物的“灵明之性”,就是真我。在与宇宙同在的真我视角,心与万物同在,心与万物同灭。物即概念,概念起来,心即启动;一念不起,物则同寂。
心物合一,乾坤宇宙本自一体,本自一个道理。为了认知之便,假设有心、物等诸多概念。但应以更高的境界去看待这个事情,避免将自我置身在无穷多的概念之中。有哲贤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达到最高境界,与世同在,却不执着。释放这一颗被物质概念所包裹的心,轻装上阵,则妙用无穷。
悟是心与物化的结果,是领悟、是体验。《思辩辑要》说:“凡体验有得,皆是悟。”以心去看物的本来面目,以微妙的的法门超越一切,不是用逻辑去思考,而是用领悟去体验,悟亦非是在虚无缥缈之中,恰在平常的心物里。以物传心,见性明心。以心感物,即物化心。执自己的本来面目,领悟一切。
灵是精神的所在,是幻想,这幻想是超越心我与物我之上。是心与物融,物与心化的再造。是自内而发,以自己的心物营造了无我之境,从中获得了直觉的幻象。这是精神上的体验,又是真实的感悟。物与心化,心与物融。使物与心的融合愈佳愈妙,游入自我之境。
佛祖对“心物一元”这一识性东西的思考,则是一种“悟”。同时,最关键的是,佛祖以禅定为工具,证悟到了实相。佛祖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之路,让我们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让我们通过从更高的层次去佐证到“心物一元”来开悟实相。如何见悟到“心物一元”?简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实践佐证“心物一元”?更简单,“心能转物,即同如来”。非常简单的回答,但却是需要我们非常不简单的努力理解与证悟。
悟到“心物一元”有什么用?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而已。当然还有极为深刻的内容,也就是,当我们接受“心物一元”的结果后,我们就不得不接受“是物质呈现出心灵存在的,而心灵又反过来决定物质的存在”。那么物质是如何呈现出心灵存在的?心灵又是如何“创造出”物质的?就是永恒,即是实相、本心。“心物一元”就是般若,就是实相。证悟到心物如何一元的,也就是悟到五蕴是如何皆空的就是开悟。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存在,而看不到的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看到的都不是绝对真实的,本质上,它们只是纯粹的能量。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好像是由固体物质所构成,而这些固体物质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其实是一束束振动的能量。这些能量并不是随意振动,振动其实就是携带讯息,整个讯息场会把讯息传送到宇宙量子场,创造物质世界,即我们所看到的实相。
在变化中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体、实质。量子力学已经完全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所有宏观的事物,在微观上都是“量子化”的,而“量子化”有一些非常奇异的特征,比如“波粒二象性”,比如“量子纠缠”,比如“非定域性”等等,这使得我们对于“物质”原有的认知“客观实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量子科技时代,我们需要对“物质”重新定义,物质是能量在特定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但不再是“客观实在”。
在量子科技视角下,“量子”本身并不能确定为一种“实体”,而只能确定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是“存在”的,但却没有其实质性的本体。这种能量可以根据实验与观测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或为“粒子相”或为“波相”的特征,这说明这种能量的本体同样是变化的。其本体本身的“样子”是隐而不显的,当其显现出来的时候,则只能根据实验方法与观测方式的不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能量的运动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根本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体、实质。
物可迷心,心可觉物。心与物的关系,即主要呈现为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也即迷与觉的关系。心被物所迷时,心即无法成为自己的主宰,而成了物的奴隶。心不被物迷而能看破放下时,心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物就成了心可以支配和使用的道具。当心彻底超越了心物对立,也就是心物融为一体时,心与物皆成了生命本体智慧的光明。心是内向性的光明,物是外向性的光明,心物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体无分的生命光明,此光明即为“道”光明。
心与物,同归于道,与道合一。心与物在道之中皆是道的显化,以其主体性、主宰性、灵明性的一面而名之曰心,以其客体性、客观性、现象性的一面而名之曰物。但离心,物亦不成其为物,离物,心亦不成其为心。泯去心物之名相,追究其共同的根源,则同归于道。心归于道,物自归道,心与物,于道中和谐无碍。心若离道,物亦成碍,心物对立,遂成区隔,乃至矛盾冲突,互成损害。所以,心物关系其背后真正的本质是心道关系,心背离于道,才会与物相碍,心与道合,顺道而为,则一切物皆成心之道具、心之助缘、心之助力。道为心之根、源、本、母。所以,开悟悟道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真正开悟悟道了,才能真正悟知,心即是物,物即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