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聚净戒

(2024-11-29 10:50:08)
标签:

《瀞园散语》

《三聚净戒》

周霄山:

三聚净戒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修行,以戒为本。总摄一切戒律、一切威仪。也就是无恶而不断,不论大大小小种种恶事恶行,恶言恶语,恶心恶念,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大乘菩萨戒法的人,最最主要一定要收摄一切戒律,断除种种罪恶。自己这样,教化众生也是这样。切不可以为小恶小罪而不加重视,所谓滴水可以成渠,星火可以燎原。摄律仪戒,即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护持之,使一切诸恶都能断绝。

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二思慧,谓思维而生智慧;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修行,不但要断除诸恶以自利,更要普度众生以利他,那就要总摄一切诸善功德,广植善根,深培德本。无论是大大小小一丝一毫的善事善业,善言善语,善心善念,统统都要精进,努力去做,但有利益无不兴从。千万不要以为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为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积小善能成大功,下点种必结果实。摄善法戒又名积善戒,使一切善法,都能存于我之一身,而修行一切善事。就是说,身、口、意所作诸业,都是善法。闻、思、修三慧,以及布施、忍辱等六度,无一不摄于戒之中。

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修行,不仅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广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也就是无众生而不度。不但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要赶快去度。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善道的众生也要去度。正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宏伟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要进修大乘菩萨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三聚净戒,这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即对于无限无边的众生,都能施之以利益。所谓能摄的善行,便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因其能给予众生以快乐;悲名怜愍,以其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喜为喜庆,庆贺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舍名无憎无爱,亦须使得此无憎无爱的解脱,以这样的一些法门去济度众生。

三聚净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对修行者的行为和内心有着不同的要求,旨在帮助修行者净化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以达到精神净化和解脱。三聚净戒的三个层次:持身戒:这是最基本的戒律,要求修行者避免伤害生命,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持身戒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和平与正义,以及净化个体的行为。持口戒:这一层次的戒律要求修行者控制自己的言辞,不说谎言、不恶语、不兴非议、不绮语。持口戒的目的是维护诚实和正直,以及净化个体的言语。持意戒:这是最高层次的戒律,要求修行者净化内心,避免贪嗔痴,以及培养慈悲、喜舍、平等等正念。持意戒的目的是达到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觉醒。

三聚净戒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它不仅帮助修行者维持道德品行,也有助于内心的平静和觉悟。戒是导致清净解脱的道路,持戒越圆滿,智慧力量就越大,清净解脱就越彻底,否则,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难有寸进,若修行者只紧守律仪,少摄善法,不饶益有情,那么,纵得道果,只是小乘,难超阿罗汉之位。但是,持三聚净戒的菩萨,智慧大能则远超其上,终得证无上菩提、极果佛位。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说以戒为师,戒对我们学佛修行来说,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

三聚净戒把一切的戒律统摄无遗,同时也把一切善法包括无遗。三聚净戒把戒律的具体条文浓缩到几句话里面,让我们在守持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三大原则来判断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佛法律仪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三聚净戒可以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可以把戒律上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进去,同时也可以把戒律上没有讲到的内容涵括其中。所以,三聚净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行的人最高的觉悟和慈悲心的体现。我们能够根据三聚净戒来落实修行,落实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就是处处符合因果的原则,符合因果的规律。所以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要用精进持戒来保证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规律,顺于善法,顺于解脱。符合因果严持戒律,就能顺解脱。反此就不顺解脱,就是顺于生死。人生的去向两条路:逆生死就顺解脱,逆解脱就顺生死。生死与解脱就是我们学佛人每时每刻都在选择的根本问题。

佛法的修行,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离不开三学。以三学为基础,就会顺解脱;不以三学为基础,就顺生死。所谓了生死,就是要持戒、修定、证慧。我们平常总在说,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把理路搞清楚,就有盲修瞎练的可能;如果能够把理路搞清楚,就知道怎么修、修什么,那就会事半功倍,不断地在修行路上有所进步。

佛法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没有信,不可能有正知正见的解;没有解,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行为,当然不会有正确的结果。结果就是证。证虽有浅深的不同,但它是实际经验的获得,实际经验的亲身体验。时时刻刻有体验,就会增加信心、巩固信心,就会使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在自己生命的深处得到验证,就会更加精进地修行。由于更加精进地修行,又会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所以信、解、行、证虽然说起来有阶段性,实际做起来都是当下的,都是同时的。信了就解,解了就行,行了就是收获。如果信心不具足,信了又疑,疑了又觉得可惜,总在疑信之间徘徊,不生解、不起行,那就很难进步。

《心地观经》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渡过烦恼的大海,要凭借戒的舟航,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不过,此岸、彼岸、舟航,都只是比喻而已。真正使信、解、行、证在当下一念得到落实,那么此岸、彼岸与舟航,也都在当下一念完成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烦恼就是菩提,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化,一切的任务都完成了。佛法的修行很不容易,真正去落实了就不难,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所以说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悟即是佛。佛与众生就在一念迷悟之间。所以希望我们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坚信自己本来是佛,敢于直下承当。在直下承当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样有智慧,都像佛那样有慈悲,都像佛那样一点烦恼一点迷惑都没有。时时刻刻能够如此保持,当下成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营魄抱一
后一篇:灵魂三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