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
(2024-11-06 20:50:00)
标签:
《瀞园散语》 |
《传道授业解惑》
周霄山:
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老师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传道:通常是教授道理。而更高层次的传道,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所以,师者顺道而为,是为传道。授业:工业农业商业,学业职业事业,世有千业万业,是为业道。所以,师者因材授业,励以成业,是为授业。解惑:惑者为迷。人未有不学而知者,未知而学,学而后知不足,于是愈学,于是愈知不足,于是愈学。所以,师者教其不足而解其迷,是为解惑。
传道,老师向学者传授道理,指引光明的人生方向。学者之所以迷茫无助、混沌度日,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不能知晓并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来去?学者之所以为了梦想而去奋斗,是因为学者不仅是拥有生命的,而且学者还拥有使命。使命让学者能够在艰难困苦中磨砺自我的意志,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提升层次境界。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龙场悟道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向心觅,不假外求。以其光明之心,在事上磨、心上练,践行知行合一智慧,领悟致良知。
授业,老师向学者教授学业,解读知识的脉络层次。老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向学者传授知识,让求学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知识增进了学者的认知,减少了学者的无知。立志为学,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力求让所学所悟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将知识悟化为智慧。
解惑,老师为学者解答疑难,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学者,讲求的是学思结合,凡学必有问,先问自己,再问同学,而后问老师。学习有疑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坦诚之胸怀面对各类问题,通过自学求解,思之无解之时再请教老师,获得讲解之时,可谓醍醐灌顶。每次问题的产生,皆是学者学问增长的前兆。随着问题的解决,丰富了学者的阅历,提升学者的认知高度。
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者倘若只是为获得答案而寻求答案,则不能提升内在的能量;只有领悟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方能举一反三,做到融会贯通,唯有反躬自省,追求升华境界,做到提升层次。师者传授知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把前人总结好的东西传给学者。师者启迪智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者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师者点化生命,教书育人。知识、能力、方法等都成为学者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能够不断地让学者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能够不断激发学者的自信和对事物的探索欲望;能够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者对希望的追求。平庸的老师在说教,好的老师在解惑,更好的老师在示范,卓越的老师在启迪。做一个卓越的老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者的智慧。教育之业,乃久利大利之业,所以,师者应以天下之久利大利而利。
学高为师,老师要有广博的一般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要勇于创造新知,要敢于超越知识,悟知形而上高层次的道。既为学,又为道,不仅能“以物观之”,而且能“以道观之”。要“转识成智”,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升华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老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没有自己的真理。所以,老师要善于积累知识,更要善于活化知识、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高屋建瓴的境地,然后在教育中才能够出神入化。
教育者不同于教者,只有带着教育的精神去教学,才会有教育者的存在。关于教育者的境界,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教、育、引、渡。教,就是传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全部的老师,就在教的境界层次。育,基于关怀的情感,在传授之中体现爱意。老师在教学之外,若有育人之心,境界自高。引,乃引领。教育者欲引人,其学必至融通之境。渡,是佛家语。佛家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救己,大乘渡人。渡人,实为救人,就是要帮助他人由低到高。教育者,启人之蒙,解人之蔽,无异于渡人出苦及乐。教育者达到渡人之境,方为“圣贤”。
教育神圣,在教育世界中,人生的境界已经不是教育者个人的事情,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老师意识到超乎老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那么,就会自觉去探求生命的本源,探求人生的究竟,探求宇宙的奥秘,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时,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类境界、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