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024-11-03 21:23:02)
标签:
《瀞园散语》 |
《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
周霄山:
《易经》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就是,我们即使是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领,也不应该到处去卖弄、炫耀自己的才能、本领。我们应该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迸发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彻底解决关键的问题。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受人之辱,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生。因此,理解并实践“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智慧,不仅需要耐心和积累,还需要智慧和适时的决断,这是一场考验我们洞察力和策略的旅程。
“待时而动”是相较于“藏器于身”的积累过程,相对更为直观。积累知识和能力,就像慢慢积累财富,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渐入佳境。然而,“待时而动”的精髓在于判断何时出手,这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当众人皆认为良机已到,我们可能还认为时机未成熟,反之亦然。这种分歧源于我们每个人对于“最佳时机”的定义各不相同,因此把握“待时而动”并非易事,需要大智若愚的洞察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在“待时而动”中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改变策略。除了持续积累力量,我们还要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当判断力与力量同步提升,就能更好地捕捉到促使“量变到质变”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我们可以在试错中不断成长,一旦抓住那个转折点,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蕴藏着宏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理,有所行动时,决无闭结与障碍,精准无比,出时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结成了宏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善于谋人,有容乃大。也就是,善于谋事的人,不会在一件事上斤斤计较,不然格局太小,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在与对方竞争时,并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目光看得更长远。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也就是,不管水有多深,但从不言明,让人们去猜测其深度;做事沉着稳重的人,也从来不会夸夸其谈,到处说自己有多厉害。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和态度:要少说多听、少言多做。不断沉淀自己,静观事态变迁,与人相处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也就是,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意谓计谋藏于心中,行动表现在外边。心里想的与表现的一致,就失败。心里想的与表现的相反,就胜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生。也就是,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灾祸的原因大多隐藏在隐秘微小的地方,并且在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发生。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机会不合适,不可强出头,否则,就很可能遭到挫败,要懂得韬光养晦。也就是,在自己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道德与才能的修养,机会来到时就可以充分展露自己。就像姜子牙遇周文王,诸葛亮遇刘备。《易经》的“时中”思想极其重要。“潜龙勿用”时机未成熟时,要俯下身子充实和提升自己,为的是赶上机遇,机会总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留的。只要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时机成熟“见龙在田”时即可果断行动。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说的也是“藏”与“动”的关系,无论“藏”还是“动”,都要看“时”的条件,这是人生的哲学。“藏器于身”为的是“待时而动”,“待时而动”必须具备“藏器于身”这个前提。“藏器于身”固然重要,“待时而动”也十分关键。知止而定,思虑周全,具有了行动的能力,而后就是对机会的把握。然而,看清机会,看准机会,进而抓住机会行动。这需要敏锐的眼光,高远的视野,高层次的境界。也就是,要做到“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非大智者不能。
我们“藏器于身”之后,这个“器”怎样使用,怎样行动,则取决于我们的好恶与判断,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追求。价值信仰决定人生境界,我们走什么样的人生路,值得认真深入思考。“藏器于身”要求有能力、有才干,还要无伐善、不夸耀,仁爱中正,把握生命的节奏,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时则动,不时则静”。也许我们会等待得很漫长,也许等待是无尽的,也许我们会耗尽耐心,但请不要放弃修炼自己,坚持前行,我们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蛰伏不是托腮静坐,不是虚度光阴,而是默默坚守信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当我们有了足够的积淀,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把握住。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时光不会辜负任何人的努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传达的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和稳健的行事风格。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具备才能和技能,还需要有判断力和耐心。不是所有技能都需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展示出来,而是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这需要我们有选择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掌握好时机。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持续的自我提升与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能力。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一种强调个人修养和智慧的处世哲学。也就是,我们不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还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果断行动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在当今社会,这种态度和能力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道德经》说:“涣兮若凌释”。也就是行动起来要果决迅速,就像冰柱瞬间融化四散一样。也就是做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一旦决定行动,就不要瞻前顾后。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断积蓄能量,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耐性,如此才能把握好属于自己的机会。
《易经》说:“养物不穷,莫过乎井。”水利万物而不争,井则是深挖自己,从而造福于人。《易经》当中的“井”卦,赋予了水井人格,寓意惠及他人,亦是提升自我的绝佳途径。任何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于世上,都必须有所依靠和援引,没有外力相助,那么即使有上升的能力,也等不到上升的时机。同样,行走在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不管我们有多强的能力,有多高的智慧,作为个体,始终是渺小而脆弱的,而集体的力量,永远要比个体强。
《易经》很深奥,也很简单,其实就是“时”与“位”两个字。也就是,该做的时候就去做,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也就是,与时俱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也就是,做个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人。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也就是,泯然于众人,才不会招致危险。庄子说得更明白,“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个头角峥嵘的人,迟早是要吃亏的,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要学会节制自己与适当隐藏自己,这不是逃避更不是避世,而是在静待时机。在时机尚未成熟之时,努力提升自己,待到时机成熟,一飞冲天。这就是《易经》所说的,“藏器于身,待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