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晕船哲学
(2024-09-06 09:33:35)
标签:
《瀞园散语》 |
《苏轼的晕船哲学》
周霄山:
有一次,苏轼乘船从牢山到淮上。海上起了风浪,同船的人都被摇晃得天旋地转,呕吐不止。苏轼却一切如常。身边人很惊讶,问他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苏轼说:“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也就是顺其自然,从容无为。任凭身体随风浪起伏,顺其自然,从容应对。这也就是苏轼的“晕船哲学”。苏轼的“晕船哲学”,不仅仅是对抗风浪的智慧,更是他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生就像行舟,海上总有风浪颠簸。有的人选择对抗,有的人却随船起伏。苏轼选择了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他明白,世事无常,很多事非人力所能及,学会顺其自然,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能量。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却也难免遭遇政治风波。但正是这些波折,让他更加深刻地悟知了人生的真谛。他的一生,就像一艘在风浪中行驶的船,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苏轼越是经受人生“风急浪高”的磨练,越是坚韧、越加平和、越发恬静、越显豁达。苏轼先后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同期被贬谪的官员大都心情郁闷甚至病死,而苏轼却“百病不侵”,安然无恙。所以,决定人情绪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把心放大放宽,是为人处世的良方。苏轼最后被贬儋州,当时儋州瘴疠横行,苏轼却在儋州自得其乐,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当时儋州还没有开化,苏轼就在这里传道授业,把中原文明传向蛮荒之地,留下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的千古佳话。他把生命镶嵌进更大的序列中,给磨难赋予了积极的意义。他把生命放诸于远山沧海,惠及一方百姓,留下千古佳名。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面对人生的风浪,苏轼选择的是随遇而安,顺应自然。他认为,人生的起伏变化,如同江上的风波,无法预测,也无需过于执着。唯有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苏轼晚年修习佛法,临终之时,友人劝他心中努力想着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灵魂才可以飞升净土。他却回答:著力即差。也就是,越是用力,越容易事与愿违。这是苏轼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执者失之,著力不得,懂得顺其自然,人生才能活得自在从容。
我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坚持己见而撞得头破血流。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太过执着而陷入困境。晕船哲学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妨放下自我,顺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我们不仅能减少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还能更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有些人选择坚守过去的生活方式,结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晕船哲学告诉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在现代会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安宁,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晕船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顺应自然,随遇而安。通过放下自我中心的执念,我们可以减少内心的焦虑和矛盾,从而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事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晕船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技巧,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在面对人生的风浪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自我中心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逆境中生存下来,还可以让我们在顺境中更加从容不迫。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境界:顺应天地自然之理,遨游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之境。晕船哲学同样追求一种内心的自由与解脱,通过顺应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晕船哲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风浪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力量。通过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晕船哲学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强求、不干预,反而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晕船哲学同样强调顺应环境的变化,减少自我损耗,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高度契合。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也就是,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凡事当有度,一味用力向前,不知进退,就是取祸之道。懂得停下,懂得知足,才是人生最顶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