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悟与顿悟
(2024-09-03 10:20:13)
标签:
《瀞园散语》 |
《渐悟与顿悟》
周霄山:
什么是渐悟?什么是顿悟?渐悟是由浅入深,渐次悟入;顿悟是则是指不经历阶梯次第,直指本源,顿时开悟。也就是,渐悟是逐渐觉悟;顿悟则是闻法即悟。渐悟与顿悟是对修行者见道证悟的时间快慢、过程长短而言。禅宗认为,渐悟是藉教悟宗、渐次修证的;而顿悟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就是,重视从经典出发理解,以文字语言传达佛学和禅法的即是渐悟;而提倡教外别传,认为佛教的真髓,禅法的密意,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只能以心传心。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超越性,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禅法和更高的悟境即是顿悟。
神秀是禅宗的渐悟派,惠能是禅宗的顿悟派。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偈层次立见。所以,惠能获五祖衣钵,连夜南下,后来发扬光大禅宗。慧能与神秀分别代表南宗的顿悟派和北宗的渐悟派。不过,惠能的顿悟派显然要高一个层次。其实,渐悟与顿悟没有根本的矛盾。如水要烧开是需要时间的,烧水时为渐悟,水开时为顿悟,而且顿中有渐,渐中有顿,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也就是悟道。
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回归本心的过程,找到回归了本心就是开悟,能保持回归本心的状态就是彻悟。渐悟偏有为法,是要努力、要清、要扫、要更好;而顿悟就只有无为法才能到达,也就是直入心念。无为法最大的捷径,就是不放过每次困苦的时刻,有勇气去彻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对造成困苦的根源,也就是内在的执念刨根问底,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不失自性的如如不动。
在修行过程中的两个主要修行方式,即“渐悟法门”和“顿悟法门”。这两条路径代表着通向真理和成佛的不同途径,尤其在禅宗中,顿悟被高度推崇。禅宗注重“不立文字,不依经典”,认为“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但在其他佛教学派,如净土宗、华严宗等,更多地强调渐悟成佛的道路。其实,渐悟与顿悟并非截然不同的修行途径。深入探究两者,我们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也就是,顿悟是渐悟的最终结果,而渐悟是达到顿悟状态的必要过程。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激发、相辅相成的。如一位修行者听到一句禅语或佛教教义时突然顿悟,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经历渐悟的阶段。实际上,这种突如其来的顿悟往往是在多年甚至多世渐悟修行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修行的旅程中,每个众生都在同一条大道上前行,尽管各自所处的位置和阶段暂时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也就是,修行过程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体的因缘和悟性根基。如有些人可能在年幼时或初次接触佛法时因积深的慧根和因缘而能够顿悟。然而,即使在达到顿悟状态后,持续的渐悟修行仍然是必要的,以巩固这一顿悟状态。
从佛的视角看,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具备如来的智慧和德相。只要众生觉悟,他们就能成佛,这是顿悟的核心理念。然而,从众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成佛可能,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阶段、多层次的修行和实践,这就是渐悟的过程。修行方式的选择是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若初次接触佛法时就能深刻理解内涵和真谛,可以选择顿悟法门修行。反之,如果初次接触佛法时感到困难,可以选择渐悟法门修行,如念佛、持咒、修禅定等。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都不是修行的终点。真正的顿悟需要持续地修炼和深化,以巩固这一顿悟状态。因此,顿悟与渐悟相辅相成。一旦顿悟,需要通过渐悟的方式继续修行,不断加强这一顿悟状态。也就是,修行之路并无止境。即便达到顿悟,也需要不断保持智慧和慈悲,拯救更多众生。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可能受到外界干扰和污染,因此,渐悟与顿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
六祖惠能认为,本来正教是无有顿渐之分的,“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正如六祖所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假名。”从六祖的话中可以得知,顿与渐是根基利钝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从应机的利钝说,直接的开示悟入就是顿悟;如需种种方便,渐次修学而悟入的即是渐悟。
六祖所传的为南宗顿悟禅法,神秀所传的是北宗渐悟禅法,称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南顿北渐”,成为了法门对立的实质。其实,神秀所传的北宗禅法,完全继承了以心为宗的东山法门,重视经教,奉持《楞伽经》,提倡藉教悟宗。同时也重视坐禅、念佛等。其宗旨是“直示净心,顿成佛道”。神秀禅修的最主要法门就称为“离念门”,讲究“摄心拂尘”,提倡“先念佛名,而后令净心”。这一个“净”字,就是北宗禅法的要诀。如何净心?就是要先离开妄念,直观内省,克尽染心,显露净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次第修行才能达到如神秀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说:“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所谓“净心”,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见不取不执着,能做到净心也就顿然达到佛地了。净心和离念是密切相连的,离念为方便,“净心”是目的。神秀所提倡的禅法,“摄心”力量更强,可理解为由戒生定以发慧。
六祖惠能所立南宗禅法的主旨为单刀直入,见性成佛。既倚重经教,又主张摆脱经教明相的思想束缚。强调自证于心,不外求佛。惠能在《坛经》中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为六祖演说顿教法门的总纲。指出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本自具足的智慧德性。“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六祖提出直接从见闻觉知中去悟入,正如永嘉《证道歌》中所言:“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其禅法宗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不起念,是要不起妄念;无相是不执取万物的差别相;无住则是没有任何执着的一种状态念是本性所起的作用,把握当前一念,只要“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就是“见性成佛”。
六祖惠能所提倡的禅法,一方面主张立言说、依文字,讲众生在迷时要以经教言说来提高知解;另一方面又强调自性具足,心向内求,真正的觉悟是不假语言文字的,要用智慧观照,才能证得。这两个方面在《坛经》中得到了统一。同时也强调定慧一体,“定慧等学”。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禅学的框架,改变了“念佛净心”的东山法门。
五祖深夜为六祖讲《金刚经》,六祖听后,悟得万法不离自性。遂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时,五祖知道六祖已经觉悟了自己的本性。由此可知,在这之前六祖还是没有彻底觉悟的。
六祖所传的是顿悟禅法,而神秀所传的是渐悟禅法。虽然两人的禅风回异,其实只是两人所传禅法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可以说渐悟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最终也必然是渐修渐悟的结果。两者紧密相连,是无法彻底分开的。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六祖惠能才大放异彩。六祖将禅法加以综合、创新,从禅学理论、禅修方法、培养门人等方面,全面地创立了禅宗宗派体系,并将禅法弘传到平民百姓之中,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弘传天下。六祖《坛经》的问世,不仅是禅宗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将禅宗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禅宗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不拘泥于文字、经教。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见自本心,悟自本性。
总之,渐悟与顿悟是因人而立,目的都是让我们成就佛果,也就是开悟悟道,也就是悟知真理。渐悟与顿悟在修悟中只是侧重点不同,渐悟可以说是顿悟的基础,而顿悟则是渐悟的结果。开悟悟道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也是悟知真理的唯一途径。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开悟悟道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