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言之教

(2024-08-06 09:19:52)
标签:

《瀞园散语》

《不言之教》

周霄山:

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也就是,表达了一种崇尚自然、反对过度干预、强调内在修养的思想。不言之教是指通过行动、行为、环境等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达信息。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内在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说教。不言之教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人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真谛。无为之益是指通过不干预、不强制的方式来达到有益的效果,与不言之教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自然的表达。老子认为,过度干预和强制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通过自然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天下希及之表达了对于一种高层次境界的追求。老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因此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要达到天下希及之的境界,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和选择。其次,需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自我完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越升自己的道德层次,才能达到高层次境界。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加需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老子的“不言之教”的思想是“道法自然”在道德教育上的具体延伸。“不言之教”最能体现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就是,用“无为”处事,用“不言”行教,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人为地确定起点,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却不自居其功。也就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是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不言之教”也就是要求教育者不要只是言说道德规范,而是应该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也就是,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精神情感和良好行为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树立模范。如果施教者能够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率先履行道德规范,那么就有助于受教育者从内心认同接受道德要求。老子认为,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有着单纯言教所不可比拟的实际效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教育者的高尚品格和崇高德行能够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道德。

“不言之教”注重对受教者的启发,教育者应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自然的氛围中轻松地受到影响。施教者应遵从道德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使受教者在无形的感化下受到启发,让受教者自觉体悟道德要求。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里的“涤除玄览”就是通过直观的景象,经过主体的思考与感悟,自然而然地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这种启发式的教育往往能够达到正面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而不感到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有教育家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对于施教者来说,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顺其本性,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内在的道德教育需求,使他们能够自由、独立、主动地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对于受教者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发挥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确立其主体意识,发挥其内在的固有潜能,更能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同时,“不言之教”也体现了道德教育双方的平等关系,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互动。

老子的“不言之教”与“道法自然”是一致的。老子倡导以身作则,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当然,“不言之教”也不是完全的“不言”,而是应该顺从个体规律的“言”。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也就是,能够做到适时而言,适势而言,而不是“多言数穷”。

老子的“致虚守静”是一种反躬自省的道德修养之道。老子倡导受教育者应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尊重受教育者的内在本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思悟,发挥其内在潜能,从而通过内化实现其道德自律。受教育者只有使身心回复到本性的清静状态,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外物所扰乱,以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在世间生存,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到达人生的高层次修为境界。

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圣人能够使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之人;能够使物尽其用,所以也没有被遗弃之物。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各有其自己的本性,人类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改变而违背他们自身的本性,只有顺应物性而率性而用。老子强调了人的差别性,认为不同的主体各有其本身的特点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各自不同的特性。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就是,人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善人可以做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可以做善人借鉴的力量。

老子认为,培养“惟道是从”的理想人格,不但要在主观上认识“道”,体悟“道”,而且还要在行动上积极地践行“道”。也就是,认知与实践应该是统一的,老子不但重视道德认知,更重视道德实践。身体力行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求教育者以身示范,老子非常重视身教的示范作用。教育者以自己的行动为受教育者确立了道德权威,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从而激发起受教育者积极地参与道德规范的践行。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境界。

在人类科技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却越发重视自我精神价值回归的今天,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为中国道德教育的隐性层面,也给我们解决现代道德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育对象主体作用的发挥。老子的“不言之教”重视教育者的身体力行,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启发引导和其自觉思悟,从而达到受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完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隐性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是长久的。“不言之教”激发其自身的思考和体悟,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有教育家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道德经》体现着隐性教育的智慧光芒,具有明显的隐性教育特质。探究其中的思想内涵和重要启示,汲取、继承和发展不言之教思想精华。也就是,只有自然的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教育。老子认为,教化对象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自然纯朴。人性是自然的和纯朴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本真状态就该如此。有学者说,随着生活的经世而化,人的本性便随之而变,而人的本性应然状态原本应该如婴儿般纯洁无饰。其次,教育对象范围是无弃人。老子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人尽其才和教无弃人。无弃人”“无弃物思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大仁。有学者说:作为人法自然在教育层面上的体现,不言之教完全秉持辅万物之自然的要求

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以自然原则为前提,不是不言,而是合乎自然的。老子从两个方面阐释教化之道:一是从的态度的角度,即为贵言。二是从的方式和方法角度,即为善言。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指出善于取胜的关键是善于应答。因此,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的时机与方式,做到适时而言、适势而言。

  不言之教思想蕴藏着独特的教育方法。一是以身观身不言之教思想的实践宗旨是,发挥内化作用,实现受教育者自身人格养成。不言之教有三种:教育者自己意义的不言之教,通过人格魅力、道德境界和行为示范来感染影响教育对象;教育者不是一语不发,而是要得近乎自然,发挥理论传播的无形感化作用;充分体现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发挥环境和氛围的情境熏陶作用,这是区别于显性教育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方式。二是致虚守静致虚守静主要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思想观点,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正确的认知结果。为此,受教育者应该内心空灵、冷静、专一地观察和思考事物。而不言之教就是要在尊重受教育者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完善自我人格,做到自知和知人。三是起于累土。老子起于累土的方法,表达的就是循序渐进、慎终如始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身教,我们最好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和引导他人,而尽可能少用言语去教育和指导他人。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所起到的榜样的力量,比言教要强大的多。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看不到教育的发生,但却真实地影响了我们的心灵。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无为而为、顺其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获得相应的人格和能力。最好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或更多的灵魂。唤醒灵魂,使生命感受到自然万物不可思议的精妙,领悟到上天造物的神奇,从而悟生出一种感动、一种敬畏、一种智慧。特别是那些只有悟道后才能得到的更为重要的高层次的道理,是很难用语言向他人表述的,也就是只能悟知而不能言传。所以,那些悟道的古圣先贤很难用言教而更多地是用身教来尽可能地唤醒更多的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