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与妄心
(2024-06-09 08:39:52)
标签:
《瀞园散语》 |
《真心与妄心》
周霄山:
佛经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也就是,佛家认为凡是我们可以觉知到的一切,皆是虚而不实,转瞬即逝的产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不存在,而是强调一切皆无自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真心,指的是实相。而妄心,则是指虚相。一实一虚 ,正是佛家所说的真心与妄心最根本的分别。
“真心”,佛家指的是自性、本心、佛性或者本来真面目。佛家认为人人皆具成佛的一切潜质,只不过是众生由于受到六根所牵引出来的各种妄想所遮蔽,从而使其自性无法自然显现罢了。也就是,“真心”不但是一切万法源头,而且还是其本体,故而佛家所说的得道,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回归本来真面目,即真心。另外,“真心”亦是佛家修行法门的终极旨归。
“妄心”,顾名思义,即虚妄之心。其实虚妄之心,亦可以说是人为分别心,即是“真心”的沾染与遮蔽。所谓“修行”,实际上就是为了除去这些沾染与遮蔽,即妄心。我们之所以区分“真心”与“妄心”,主要是为了帮助众生更好地理解“心”的本质。事实上,“心”本身没有分别,它既是真实的存在,也是虚幻的表象。也就是,在佛家看来,如果不去除幻心,那就必然会导致种种分别和执着,以至于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故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分出真心与妄心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幻心,以更纯净的目光看待世间万物。
佛家所谓的“真心”,指的是无心之心,强调的是不起念时的状态。回归真心的本源,则意味着实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人处在这种状态下,一切见闻觉知皆是清晰明了的,但没有分别和执着。反之,妄心则是随着念头起伏,迷失在虚妄的世界中。
妄心就是分别心,它来源于执着,执着什么?执着“我”。一个人执着“我”的时候,就会出现妄心。有分别心就有执着,分别心一起,念头就动,妄心就生起了。如果没有执着,就没有妄心,念头消失的时候,真心自然出现。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违境,起贪瞋心,又于中容境起痴心。而真心者,无知而知,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即对境虚明,不憎不爱,无知而知者为真心。所以妄心与真心的不同,主要就在于妄心是“有知而知”,而真心则是“无知而知”。其实“无知而知”,就如王阳明所说的“不虑而知是良知”。无知就是不虑,无知而知,就是不虑而知。所谓有知而知,就是心中住有知见,然后以自己的知见去分别判断而知,这样的知就是妄心。
佛家的真心本心如来藏皆与妄心相对,所谓妄心,就是有为心,因缘所生心。最为典型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唯识之中前六识的生起都是要满足各自不同的具体条件的缘生缘灭之心,故称为妄心。那么何为真心?能生妄心的为真心,真心为妄心之本耳,这种能生妄心的功能即为真心,故真心无有形象,就是形而上者的道。也就是,真心如水,妄心如波。而前念已断,后念未生之际,无见无闻,无觉无受,即是本心。
真心就像是一粒种子,我们只要浇水、施肥、除草,那种子就会发芽、成熟、开花、结果。要是在一块空地里浇水,无论浇多久,都不会长出树来。有人把真心称为如来藏,也有人把真心称为陀罗尼,说的都是佛的种子。
什么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宝藏?真心。它就像是蒙尘的夜明珠一样,一直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偶尔露出它的真面目,却很难被人认知。之所以说它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宝藏,是因为它集合了我们每个人解脱的所有可能。当然,认知真心并不是解脱的必然条件,但它是解脱的先决条件。我们只有认知真心,才谈得上接下来的保任真心,也才谈得上真正的随缘。
可惜的是,现在好多人都忙于工作、忙于娱乐、忙于享受,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关注心灵、升华人格上面,于是便不断轮回,受困于人性的魔咒当中,痛并“快乐”着。但这快乐,当然不是真正的快乐,它只是一种认假成真的乐,是一种易逝的感觉,不能永恒。假如一个人迷醉于这种快感,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享受这种快感的基础上,他就一定会因失落而感到痛苦,因痛苦而感到妒忌、愤怒、贪婪,无法解脱。所以说,心太忙者,也就没有心了。也就是,当我们被妄心牵着走,执着于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时,真心便被妄心的云霾所遮盖,本有智慧也就无法显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