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撄宁

(2024-02-29 11:29:05)
标签:

《瀞园散语》

《撄宁》

周霄山:

庄子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也就是,大道作为万物之宗,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虽置身纷纭扰动交争互触之地却不受干扰,而后才能修炼成虚寂宁静的心境。也就是动而后静,静是它所呈现出的结果。庄子所说的撄宁,不是说他只主张静,而全然否认了动,他所强调的状态是一种静中有动的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没有否认将,也没有否认迎,既有毁,也有成。然而,庄子只是想说,既然这些状态都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人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对于这些状态的态度,也就是实现所谓的齐物。

“撄宁”不是所谓的“出世”,而是主张和光同尘,动而常寂,这是对于人在现世中遇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入世。其实,庄子的“撄宁”与佛家的部分观点有些类似,佛家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无疑与老庄所主张的道无处不在,要在尘世中实现和光同尘有异曲同工之妙。撄宁就是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仍能保持宁定的状态。也就是,尘劳杂乱,无时不扰动人心;而修道之人,也须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有达到了一切境界(无论顺逆,无论喜悲)不动其心,宁定湛然,也就是撄宁

 撄宁、心斋和坐忘是庄子描述的境界。首先,心斋与坐忘都还是世间境界,还未离开生死束缚、还未解脱。坐忘,是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坐忘也就是超过欲界定的未到地定,盖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不觉自身存在,此时意识心也暂时不去攀缘、了知触尘乃至色声香味,所以不觉自身,与解脱无关,也就是还未出离欲界层次。心斋,是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其实只是要修身养性、观察入微,让心地工夫更细腻而已,这只需培养动中定力之功夫,就可以办到,而且此证境如果还未离欲,也只能说欲界中世间圣人的心地层次。撄宁,是描述自身听闻学道与证道的次第。至于最后的入不生不死,并没有简略说明其内涵,其中证道的次第,有外物、外生、一直到无天下、入不生不死。就是空却我所的攀缘、让心悠闲、不去执著、不去挂怀世间一切而进入一种意识空灵忘我之境,然而这只是意识境界,而非真解脱。这种状态还没有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也没有否定自我的虚假,特别是意识觉知心的虚妄,应该只是屏除外我所的执著而已。

撄宁、心斋和坐忘这三种境界都还是意识境界。坐忘是比心斋还高的,撄宁只是轻安之境,所谓潇洒物外而已,因此,坐忘已经到了未到地定,超越了欲界定,而撄宁最多只是欲界定,至于心斋,只是世间圣人的一种操守。所以,依意识境界而分,坐忘的境界高于撄宁,撄宁的境界高于心斋。

向道而“游”的生命意义在于它是摒弃了现实功利心的,是人对自身心灵束缚的突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撄宁”之境撄宁之境的获得,关键在于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也就是,已经忘记生死,而后就能一朝彻悟;一朝彻悟,而后能见到独一的道了;见到独一的道,而后能忘记古今;忘记古今,而后就能入于不死不生。也就是,悟道、得道的关键就是善忘,忘天下、忘物、忘生、忘死,忘古今,忘时空,将世俗的、人为的这些概念忘得干干净净,将意识恢复到世界的本来状态,留下一片纯朴、一片天真、一片自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智力和智慧
后一篇:向死而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