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认知与悟知
(2024-01-06 11:19:20)
标签:
《瀞园散语》 |
《感知认知与悟知》
周霄山:
庄子将人们认知事物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样三个层次。以俗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感知,其结果只能形成常识性的观点;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是为智慧力,其结果便谓之智慧。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因为“耳止于听,心止于符”。也就是说,感官只能形成感性认识,心官只能形成理性认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只有用聚集了道的气,也就是智慧去认识世界,才能得到高层次的悟性认识。我们也可以把“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样三个层次称为感知、认知与悟知。
通常,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感知与认知,也就是“以俗观之”与“以物观之”比较好理解,也经常运用,而对于“以道观之”则不大清楚,不大理解,甚至于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程度和范围也就只能是止步于感知与认知,而达不到悟知了。
那么,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悟知那些最重要的东西?因为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是只能悟知而不能言传的,也就是,因为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而我们现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对有限的,是远远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述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这些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可以简称为自然规律,也就是真理。
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个人的层次境界了。也就是,面对同一个语言表达内容,不同层次境界的人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同等层次境界的人是能够完全准确地理解那个表达内容的;而相对较低层次境界的人是不能理解那个表达内容的。例如:有一次,张岱年问熊十力,万物一体很难体会,应如何理解?熊十力回答说:万物一体是一句老实话,如果达到那个层次境界,就自然懂得,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境界,说也说不明白。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到了那个层次境界才能够理解。这个理解就是悟知。
要能够悟知,就必须要开悟,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开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可能开悟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原本都具有远远高于现有智慧的“根本智”,也就是能够使我们每个人的现有智慧发生层次性质变的那个原有智慧,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本智慧。不过,我们每个人的这个“根本智”,只有通过开悟才能够开启。
我们人类思想文明史上每一次飞跃都是那些开悟的人推动的,也只有开悟的人,才能走出狭隘的自我小天地,而洞察发现大宇的奥秘,同时,也只有开悟才能开启万物之灵光明的生命。走出狭隘的自我,生活才真正开始。也正因为开悟而内外光明才会在博学的基础上生发出无穷的智慧。智力来自于博学的大脑,通常是低级而有限的;而智慧来自于开悟的心灵,是光明而无限的。
通常,我们大家对于博学都比较好理解,而对于开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博学,而对于开悟则大多感到其玄妙深奥而望而却步。那么,我们就要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就是首先应该采用博学的方法,这样看待事物起码能够“以俗观之”或“以物观之”。然后再争取开悟悟道,以最终能够达到“以道观之”的悟知层次境界。
我们普通人求感知认知,而智者求悟知。我们普通人读书只是在学知识,我们只有从自己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和体悟书中的道理,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也就是说,知识是死的,是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和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我们的心中印证过和体悟过。例如,有些人读了许多书,自以为懂得了许多道理,但做起事来却很不靠谱。就是因为,这些道理在他们心里只是书本知识,而不是学问。无论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知道自己是在感知与认知,而最重要的是知道应该追求的是悟知。
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误认为,只要读许多书,学识渊博了,再通过所谓的独立思考,就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了。博学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开悟悟道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是不会自然的升变为智慧的,而只有真正开悟悟道了,才能够使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升变为智慧。那时,如果我们学识渊博的话,我们也就会具有超强的大智慧大力量了。如果我们一直未能开悟悟道的话,那么,即使我们的学识再渊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
爱因斯坦说:“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更高层次,同一层次的问题,很难靠同一层次的思考来解决。只有当自己的认知层次提高之后,才能顺利解决低层次的问题,就好像大学生做小学生的数学题。”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无法在产生问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我们之所以感到困难,就是因为我们都只是在问题的这一层面上绕圈子,就像是在走迷宫一样,绕来绕去的怎么也走不出困境,找不到出口。但是,如果我们的认知层次提高了之后,我们也就能够非常容易地解决原来层次的问题了。也就是,我们的层次提高了之后,也就能够看清楚问题,也就像是从高处“俯视”迷宫了,自然也就能够轻易地走出迷宫,也就能够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了,甚至于原来那个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我们的层次越高,也就是我们站的越高,我们的视野自然也就越广阔。而层次越低的人,其视野自然也就越小越窄。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最主要的就在于层次的高低。有些人,层次比较低,只用利己的心思来考虑问题,也就是感知问题,自然也就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蒙蔽,所以也就看不清事物的真实状态;有些人,层次稍高一层,能够看到部分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认知部分世界,但是也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表象;而只有少数人,达到了悟知的高层次,所以也就能够居高临下地鸟瞰整个世界,也就是悟知整个世界了。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说,在一个低层次的人眼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高层次的人眼里,问题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解决,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了。
不过,通常我们想要提高层次的话,也只能是努力提高到中层次来解决低层次的问题。而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到高层次来解决中层次的问题的话,其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我们必须要开悟悟道才能提高到高层次。而开悟悟道则是非常非常难的,只有少数人通过修行修道和经历大磨难甚至是生死磨难,还要具有很高的悟性,才能够非常幸运地开悟悟道。也只有开悟悟道的人,才能够具有大智慧。也只有具有了大智慧,才能够解决中低层次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只有开悟悟道了才能具有悟知整个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悟知了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