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道德
(2023-09-21 15:01:16)
标签:
《瀞园散语》 |
《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道德》
周霄山:
儒家和道家对于道德的概念其实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儒家和道家的层次不同。我们许多国人可能都不知道,实际上,道家比儒家的层次高。所以,两家的文化思想对于道德的概念涵义相差甚远。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许多国人对于理解和运用道德产生了混淆、误解和困惑,从而影响了国人对于中国主要文化思想的认识和传承。由于道家文化思想是高层次的,是形而上的,不大好理解,比较“玄奥”;而国人大多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较大,较容易接受。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儒家和道家对于道德的概念涵义说明一下。
首先,儒家和道家对于“道”的概念,就大不相同。实际上,“道”是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悟识宇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规律的概念。“道”这个概念是由道家的老子提出的,但是在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中,“道”的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儒家和道家由于各自的哲学思想理念与悟道的层次不同,所以对于“道”的诠释也就大不相同了。
儒家的“道”是人仁之道。儒家的“道”主要是人道。儒家以“仁”为核心,以“忠、恕、义、礼、智”“中庸”“孝悌慈”等为理念,成为人为的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天道。“道”为宇宙万事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道家认为,“道”是产生一切和主宰一切的根本。道家把“道”视为万物之宗。同时,道家所说的“道”是具有超语言性和超形象性的。也就是,“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所以,“道”无行无迹,玄之又玄,妙不可言。总之,道家的“道”不仅是自然本身,也是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相比较而言,道家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物质实体,也是宇宙万物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道家“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和变化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
儒家和道家对于“德”的概念也是大不相同的。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真正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也就是,真正上等的德行是看不出有什么德行,自然而然。因为,德行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了他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本能,他不需要去遵循什么规范,一言一行都是自然地利他利众的。所以,上德是一种无为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有大德而不执著,能让万物得到利益,却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都顺其自然,已经跟德行融为一体了。所以,真正的上德接近于大道,得道者的行为便是上德。其中,道是本体,是内在的,我们称之为内证功德。上德则是内证功德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外在的,是得道者对社会的贡献。
庄子说:“道不可致,德不可至。”真正的道,不能靠人给予,真正的德不能由外部而来。道家的“道”与儒家的“道”大不一样,道家的“德”与儒家的“德”也是大不一样的。一个是尊重自然禀赋的“德”,一个是人为规定的“德”。所以,儒家所推崇的“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虽然具备一定的德性,但德性并不完善,有欠缺的状态,还没有摆脱后天意识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就必须时时注意不要丧失德性成分,需要人为地去保持和维护德性,努力不让德性损失。同时还要注重修养、培补缺失的德性成分,以利于转化和提升德能。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全部进入上德状态,还属于无德。这不是说一点德性都没有,而是德不周全,还没有摆脱后天的制约,还没有进入先天无为的状态。在老子看来,这样的状态在本质上还属于无德状态。同一个人,如果用下德的标准衡量是“有德”,而如果用上德的标准衡量的话则可能是“无德”。
尤为重要的是,在道家看来,“道”的运作变化又具有对立转化、返本复初的特性,如同自然一样,具有“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的辨证思维。“无为为之之谓天”虽然万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结果。“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道也就是“万物之本”,无为也就是“虚静恬淡寂寞”。道仿佛是虚无的,但这虚无却包含着最大的有,万物莫不出乎道;道好象是寂静的,却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道没有任何欲求,却拥有一切。因此,“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宇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道”无处不在,不可须臾而离。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尽可能深层次的悟道,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悟识与运用“道”。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老子告诉我们:天道的规律,就像一个人举弓射箭,高了,压低一点;低了,举高一点。天道的规律是,损有余,补不足,始终保持平衡。也就是,悟道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始终守住这条天规: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始终保持平衡。
自然界中,热到了极点,就会慢慢变冷;冷到了极点,也会慢慢变热。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形成一个自然循环。万物也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成一个自然生命周期。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本身也遵循天道的规律。在一个健康人的身上,阴和阳的能量是平衡的。如果阳气过盛,或者阴气过盛,或者阴阳失调,人都会生病,或者脾气怪异。这是规律的体现。
老子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天道是损有余,补不足;人道是损不足,奉有余。人道和天道不同,人道追求多多益善。在古代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很艰难,本来就不足,却还要供养皇家贵族、官府和富人。人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在现实社会中,有钱的人,因为资金雄厚,起点高,机会多,会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仅有少数人可能逆袭,大多数人即使很努力,也难以突破现状。这是人道。
老子说,能真正顺应天道而行的人,是有道者。“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有道的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其不欲见贤:不追求圣贤之名。把该做的事做好,问心无愧,不追求圣贤之虚名,始终保持自己的本真。
顺应天道,看似很难,其实也容易。一个人,真正做到顺应天道,那么就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得,有所失;不被功名迷惑,不被得失干扰;始终保持平衡,此心不动,应物而动。能保持这种状态的人,就是一个得道的人。
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也就是,什么是道?有自然之道,也有人之道。无所作为受到尊重的,是自然之道;有所作为而劳累不堪的,是人之道。位于主宰地位的是自然之道;位于臣下的是人之道。自然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不可不分辨清楚。在道家看来,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都属于“人之道”,是中低层次的,是一种人为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和本性的一种约束,而不是高层次的自然之道。
实际上,在诸子百家中,只有道家是高层次的,而其他各家都是中低层次的,都是不能与道家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