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成为营养而不是障碍
(2023-04-09 13:50:05)
标签:
《瀞园散语》 |
《让知识成为营养而不是障碍》
周霄山: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为学者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为道者则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由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这在悟知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真理是无分别性局限性的,所以我们悟知真理就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增加我们的欲望,也就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以为是了。我们修道悟道一方面是要控制及损减自己的欲望,这里的欲望是指随着我们个人知识的增多而滋生了干涉事物发展的弊病;一方面则是以“致虚极”的心态观察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说,我们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尽可能多的成为营养,而不是成为阻碍我们获得智慧的障碍。也就是,判断一些知识是否能够真正成了我们的营养,就要看它是否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就是,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将其融会贯通之后,无须牢记它们的概念与形式,而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灵活运用的,就是营养。而如果那些知识,在我们的认知中,仅仅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概念,我们并不能自由地运用它们,反而会被它们束缚了,就是障碍。因为它们不但不能帮助我们成长,反而会阻碍我们心灵的自由。
由于在我们想用自己的某种行为来换取外物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判断自己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而当这中间存在一种巨大落差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我们欲求的高度,也就是我们的贪欲程度决定了我们的痛苦程度。例如,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生活的要求非常高,即便万千宠爱在一身,也仍然不能满足,因此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很大的痛苦。他到处寻找解除这种痛苦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但唯独没有叩问自己的心灵,没有向自己的内心寻找救赎。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救赎的,不是神佛,也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的明白。只有我们敢于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愿意以一种正确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心灵时,我们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我们想让获得的知识化为我们的营养,而不是障碍,这其实是一种智慧。而当我们真正拥有这样一种智慧的时候,我们也就能从知识中获取能令自己成长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往自己的知识库里面填充一些毫无意义的知识。还有,我们也不应该去套用某种形式和技巧,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心灵的真实状态。因为,我们只有诚实而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心灵,保持一种包容的态度时,万事万物才会化为我们心灵的养分,而非我们心灵的障碍。
有时候,读书也会产生所知障。比如,我们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并没有变成我们的营养,反而变成了我们的障碍,让我们无法超越概念和体悟真心的纯净与质朴。所以,有哲人说:“我们不要试图无所不知,否则将一无所知;我们不要企图无所不能,否则将一无所能。”我们所学的知识众多,但其中真正重要的只占很小部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要分清主次,哪些是必须要接受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丰富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困难的是,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地去看待和判断这些知识,并且能够形成我们对各种事物看法的正确性。否则,我们将有可能“一无所知”和“一无所能”。
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我们每天的注意力和高效的工作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被那些众多无用的知识所“淹没”。在这个世界上,能做出正确决定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志向和兴趣爱好,去决定我们怎样有效地使用时间。包括我们怎样去获取最有用的知识,怎样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普通人求知识,智者求体悟。我们许多人为学只是在学知识,但这知识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和触动,这就很难说了。只有我们从自己心中体悟了书中的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启悟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也就是说,知识是死的,是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体悟和印证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在我们的内心体悟过和印证过。例如,我们读了许多书,自以为懂得了许多道理,但做起事来却很不靠谱。这就是因为这些道理在我们心里只是书本知识,而不是学问。其实,读书也就是修行,只不过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和做学问。
如果要成熟自己的心性并得到解脱,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消除纠结之心。所谓“纠结”,就如同绳子系了一个解不开的结,“纠结心”也就是执著心。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消除这个纠结心,让自己的心真正放松,而不要去执著于名利或其他身外之物。
其实,我们不是要消除什么纠结,而是本来就没有纠结;不是要破除什么执著,而是本来就没有执著;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其实,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执著它还是不执著它,一切都归于空性。所以,本来就没有纠结,本来就没有执著,本来就没有问题,而一切的纠结、执著、问题,只不过是我们迷惑之后生起的分别心。
我们说的成就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出世间的成就,明心见性是成就,证得空性是大成就;另一种是世间成就,这不属于究竟成就,因为我们心中还有一个牵挂的东西,我们还执著于自己所修的东西。当我们把修成的那个东西也破除掉,一切归于空性,才能获得出世间成就。当我们摆脱和超越了一切名相与概念,包括空性的概念都没有,连“自在”都不在乎时,才是真正的解脱,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所以说,我们在真正的解脱面前,所有的名相与概念都是障碍。这种障碍,叫做所知障,它是干扰我们明心见性和束缚我们心灵的障碍。有时候,读书也会产生所知障。比如,我们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没有变成营养,反而变成障碍,让我们无法超越概念和体悟真心的纯净与质朴。那么就要把这些知识都忘记,把对这些书的执著破除。
要是我们从经典入手,渐次感悟,明白空性,它跟现证空性还是不一样。现证空性,就是超越概念,体悟空性。由于智慧、知识和经历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程度上的智慧差距。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各自的理解也不同,“所知”不同,障碍就不同。
书看的过多其实是不提倡的,因为看书的目的不是要把书上的知识变成障碍,让自己用更多的概念来禁锢心灵。当我们用知识把自己的眼睛遮住,对待什么事情都用知识去判断时,就会对修行和悟道形成障碍。现在,我们许多人由于知识的增多,“机心”也就会增大,也就更有可能会生出各种障,如贪欲、虚荣、怀疑、困惑、迷信等等,都好像是一块块的蒙眼布,一层层地蒙在我们眼前,我们当然也就根本看不到光明了,我们也就会往复在各种烦恼和痛苦之中,也就会离自己的“道心”越来越远了。
我们看书的目的是要有益于我们修道悟道,并在心性方面得到更多的启悟和得到智慧。而如果我们的辨别能力不高的话,看了某些不好的书后产生了不好的想法,那就不应该再看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看那些对我们有益的好书,特别是那些古圣先贤的经典。只有等我们悟道了,具有了能够看清万事万物的大智慧时,我们也就知道,该看什么书和不该看什么书了。总之,我们为学是要尽可能地有利于修行和悟道,而不是让为学变成为道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