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损有余而补不足

(2023-03-06 10:30:09)
标签:

《瀞园散语》

《损有余而补不足》

周霄山: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也就是,天道的规律就如同张弓射箭,要瞄准目标,弓抬太高了就放低一点,低了就再抬高一点,这样才能够射中靶心。老子用这样的比喻揭示了天道的规律。其实,天道的规律就是为宇宙万物做平衡。所以,老子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天道的规律永远是损舍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什么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了,也就悟知什么是“道”了。

老子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揭示了自然规律。也就是,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其反面,也就是损有余;而当一个事物还没有发展到它的极端点的时候,它就会一直向上发展,即补不足。例如,如果一个水杯里的水太多太满了,水就会从杯口漫溢出来,那么水杯里之前所蓄存的水也就会溢失掉多出的部分;而如果一个水杯里面的水还没有满,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往里面加水,水也就会继续慢慢地增加。如果一直保持这个不足的姿态的话,那么就能一直处于向上的姿势了。老子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揭示一个物壮则老的规律,也就是,当一个事物发展地太满太过的时候,反而就会开始走向其反面。也就是,“反者道之动”了。

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告诫我们做事不要太满,不要太过。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其实,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两方面的理解:其一,是从自然层面上来理解,也就是,揭示了万事万物由盛转衰变化的一个自然规律;其二,是从人生层面上来理解,也就是,在告诫人们做事不能太过,盛极的时候就会出现损有余的情况,之后就要走向其反面了。这也就是深刻的处世智慧。

宇宙万物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之一,就是阴阳平衡,也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地球上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生物看似变化无穷,但唯一不变的自然规律,已经由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阴和阳,是古圣先贤对大自然构成的高度概括,其阴阳平衡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人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之本质属性为自然而然之平衡,平衡是宇宙万物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之一。宇宙的秩序源自万物的平衡,万物的平衡源自于万物求存在的本能。我们人体同其他事物一样,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如果破坏了这种动态平衡,我们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变化,严重时就会引起疾病,危害健康。例如,中医治病其实就是在调和病人的阴阳平衡,病人生病就是因为阴阳失衡,只要阴阳平衡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老子告诫我们要功遂身退,天之道。应该身退的时候,自己就要立即退下来,而不要尝试挑战天道的规律。例如,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有的人可能总觉得靠自己的聪明能够守住自己的财富名利,但最后还是全都还回去了。所以,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就是,谁能把自己的有余的都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只有道了。所以圣人能有所作为但不自恃有功,做成了事业也不会独享,而会全都奉献给社会,从不居功,也不会标榜自己的才能。其实,这也就是让我们在自我的心性中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损掉私欲的干涉,效法天地,让道心呈现,这也就是老子给我们的告诫。所以,有道的圣人就可以从损有余而补不足中有所作为,取得成就却并不会自恃有功。

我们的智慧灵性原本就很少,据说,我们的大脑一辈子也开发不到百分之五。但是,即便这么少的开发量,我们很多人每天仍然是用于思考如何追名逐利。我们的清净心和功德原本就不多,可还是每天痴心妄想,减损功德来供给多余的虚名浮利。一些事业成功的人,不大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一直在为了名利而拼命的透支自己的身心。

真正依道而行之人,并不会过多聚敛,而是会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恰恰相反,他们会更加富有。同时,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过程之中,他们的心灵会更加充实,物质会更加富有,这就是天道规律。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也就是,真正悟道之人,就能够功成名就,奉献人类,造福人类。所以,只有我们真正悟道了,也就悟知什么对自己而言才是真正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其实就是心灵的升华和自由快乐,而不是什么财富名利。也就会悟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真正意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