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2023-01-28 10:50:01)
标签:
《瀞园散语》 |
《明心见性》
周霄山:
明心,就是明白真心。“心者,神之舍。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留后段事,故为之传。”所谓心,包含两个概念,就是指形质之心和有形无质之心。所谓明心,就是要修行之人修德积善,陶冶性情,修持炼己,涤去凡心,复见元神真性。“心者,君之位。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以有为返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神者,有元神,有欲神。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欲神者,气质之性。元神者,先天之性。学人但能护元神,则超生阴阳外,不在三界中,此见性,也就是见本来面目。
见性,就是见到真性,就是元神,就是本来面目。若见元神,必须先见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见真性元神的基础物质。“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炁则随天地而败坏,然有元神在,即无极,生天生地,皆由此。”见性之法,道家用内炼之法。元神初出,与识神并不同步协调,难以控制,也不必控制,以观为主,所见所到,一定要重德。
明心见性,前提是明心。明其概念,保持其光洁无尘,洁净无尘垢,方可见性。见性者,先见其光,洗魂炼魄,继见真我元神。元神培成,内外用功,性命双修同步而进,修真方可入门。
明心见性,必须明真我,真我即元神。要达到明心见性,应先知收心法,再言炼静功,定其心神,方可言修真。定则静,静则生,不但要静中能静,必须做到动中也能静。所谓心动,并非心真动,实质是意念动。所谓神弛,并非元神外驰,实指识神外驰。识神、意念乃一物,而损精耗气。意念的欲望多,能去此贼,则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贪无求,心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则明心见性可致。
明心见性虽然常常被用在一起,但实际上应被分成两部分来看待。其中,明心重理,见性重事。不能明心,便不可能见性。破除执著,便是真正见性。明心偏重于理,见性偏重于事,也就是功夫。如果是从理走到功夫上,再从功夫上走出来,会感到理、事原本是一体。如果不是这样,理还是理,事还是事。
心分为真心与妄心。要降服妄心,就必须把真心找出来,也就是必须见性。但对于大成就者,真心与妄心本是同一个东西,想知道乃至明白自己的真心需要妄心的显现。真心是生命之宝,一直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偶尔露出其真面目,却很难被人认知。之所以说真心是一个人生命中真正的宝,因为它集合了一个人解脱的所有可能。当然,认知真心并不是解脱的必然条件,但它是解脱的先决条件。我们只有认知真心,才谈得上保任真心,也才谈得上真正的随缘。
明心见性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其中,明心是明白真心,见性是见到真性,其过程的难易与长短,全在于信心。有信心者易如翻掌,无信心者难如登天。明心见性之后,我们才能拥有一种对生命状态发生直接影响的智慧。
修道之心应如金玉之坚,只有这样始能度一切烦恼、一切困难,而全身心归于大道。修真人应慈悲为本,修德守德为基,道功为根,酒、色、财、气均需戒。修真者不可贪钱财,自足安贫知乐。现在的人大多都忙于工作和忙于享受,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关注心灵和升华人格上。心太忙的人,很容易失去心。前者为妄心,后者为真心。也就是,当我们被妄心牵着走,执著于灯红酒绿的世俗世界时,真心就会被妄心的云霾所遮盖,本有的智慧也就无法显发了。
当我们用雾迷着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前路是一片迷茫,一片空虚,看不见世界的尽头,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我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只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任命运把我们带到自己该去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也就不会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变心,就可变命。既定的命运,是固定了的程序,而固定了的程序,仅仅属于固定了的心灵。而当我们重启自己心灵的活力,成为自心的主宰时,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这个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拥有一种明空智慧,也就是靠开悟悟道来开启我们自己本有的根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