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霄山
周霄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508
  • 关注人气:2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2022-10-20 09:55:03)
标签:

《瀞园散语》

《无欲观妙 有欲观窍》

周霄山:

老子说: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也就是,息念以观其妙,存念以观其窍。妙者是我们身体对道的体悟,窍者是道对我们身体的作用。道可以体悟,但难以用语言表述,也就是妙不可言,须于静笃之境方能体悟。道以其自己的规律和方式起作用。持续地观妙则窍必现,继续以无念自持,久之或可达于更深的静境,对心性定然有所改造。一旦窍现,则觉而照之,存而守之,以期实现对身体的改造。静中一任天然,可以让身体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复而获得健康的身心。但是,我们不要只知道之无为,而不知道之无中有为之玄机。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观天之道者,无欲观妙。执天之行者,有欲观窍。道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修行去觉悟,也就是去悟透自然与生命的真实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真实原理,也就是自然规律,也就是真理。

凝神者,无欲以观妙。入穴者,有欲以观窍。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此窍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也就是明确的指出,此窍并非肉身上某一固定的器官或部位,但又必须于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其实,我们无论是观妙还是观窍,都是在修道悟道。所以,所谓“开窍”了,也就是开悟了。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一静一动,一阴一阳,道在其中。不在体内,不在身外。惟恍惟惚,杳杳冥冥。万物皆由道而通一,不论是小草还是大树,不论是美是丑,不论形体差异,皆相通而浑一。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变化机理来作为调节身心的依据,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庄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也就是,养生的真谛是“固摄”,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看则劳神。大道至简,越用越少。用功用到心无一点杂念,方为入门。不只在静坐时,在行、住、坐、卧时也是如此。让我们的心静下来,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医药是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的。其静为心,而非身。一个健康长寿的人,动健身,静修心。习静不入静不能见元性。若将人身比喻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为天地根”“天地心,简称为天心

身心合一方入静,静功之法用功之时,处于静室,坐则忘形,静则忘心,返观内照,顺其自然。呼吸要静、细,不可稍粗。不可闻声,闻声则神气皆散。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为长生之道。无欲观妙,有欲观窍。所谓有欲观窍,就是静观寂照,再逐步进入无欲观妙。所谓无欲观妙,就是进入虚寂静笃无为之妙,也就是进入天人合一无物状态之妙。

阴阳自然相合,守天地之正中,也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不可执着。这样可帮助入静。习静之极,静极生动,真气必会逐步发动。如此习静,可使精神充足,智慧丛生,一切旧病,恍然若失,浑身舒畅,个中体悟,非语言所能形容。达到静细自然,息息归根,外呼吸与内呼吸相结合的状态,即所谓大道不繁,道法自然。

无论是观妙还是观窍,都是为了修道悟道。我们如果有幸开窍悟道了,也就是超越自我了,就能够开启我们的根本智慧,就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事物,就能够使我们健康长寿,这是为已利己。我们如果能够再进一步传道,也就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够修道悟道,就是为众利众,也就是为人类做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