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修悟
(2022-10-10 10:20:29)
标签:
《瀞园散语》 |
《思维和修悟》
周霄山:
先哲说:“知识固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应,然知识之成,毕竟有内在的主动力,深入乎物,了别乎物,才成知识。此主动力,即吾人本心天然之明,所谓智是也。”也就是,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有待于认识主体的整理才可能成为知识。王阳明的“致良知”给我们的启示是,“本心天然之明”并不完全排斥经验的作用,也就是,“思维作用不纯是本心天然之明,不纯是良知也。”“本心天然之明”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深入乎物,了别乎物”的“内在主动力”作用。
修悟顿发出来的思维的创造力,称为“天机乍动”,与禅宗的“顿悟”相似。“一切学术上之重大创见,皆自天机乍动而来。天机即是一点明几骤然开发。”这主要是积学和探索而致,也就是,“大概学人平居常在格物穷理之中,时有难关,困而未通,辄息虑以凝神。未几,智力以解黏去缚,而骤显其活动,即天机发而理趣生,理道突然著见在前。”
关于“顿悟”在思维和认识中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一直是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等所特别关心的。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以实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各派哲学理论的影响,在认识论或知识论上比较注重实证的和逻辑分析方法。而对于中国传统中的注重通过主体修悟而达到对主客体的整体性把握的方法,则常常被视作非科学的“师心自用”和神秘的直觉主义而予以否定。不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思维方法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见道容易修道悟道难。通过不断地修行,会不断地有新的认识和体悟,这也是认识自心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修行和体悟,能在我们生命系统中形成一种正向循环。我们每个人的心行积累不同,所承载的也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我们每个人的体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通过闻思修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行,我们内心修悟出的智慧也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内心中自然流淌出来,即润泽着我们自己,也能够通过我们润泽着与我们相关的有缘人。
重要的智力素质就是独立思考能力。也就是有了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好奇,那就要用头脑去思考,把未知的东西弄清楚。爱因斯坦说:独立思考能力是老天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天赋,并称之为“内在自由”。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会受外部环境的支配。
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超越概念存在的,它们的具体内容非常抽象,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除非我们对它们有过真切的体悟,否则,所有的解释都是不确切的,也就是,我们用有限的人类语言是无法准确地表述清楚的。能够使我们摆脱心灵的所有束缚,洞悉烦恼和痛苦的真相,从而使我们不生烦恼和痛苦,也就是能够使我们获得自在解脱的,只有智慧的觉悟。
智者其实就是觉悟者。我们人类思想文明史上每一次飞跃都是觉悟的人推动的,也只有觉悟的人才能洞察宇宙的奥秘,同时也只有觉悟才能开启万物之灵光明的生命。爱因斯坦说:走出狭隘的自我,生活才真正开始。一个觉悟的人必然能笑对一切世事而不执著其中,也正因为觉悟而内外光明才会生出无穷的智慧。
我们常年对于心灵的修行,能够使我们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当我们体悟内心的一切变化时,我们就会渐渐发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确实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的,而仅仅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当我们安住于这种宁静中时,便会发觉,世间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样运动,随因缘而聚散,包括我们那些越来越少的妄念也是虚幻无常,计较的念头便会自然消失了。我们宁愿在拥有时便珍惜,给它一个留存得更久的理由和助缘,得不到或失去了的时候也便随它去,我们不留恋,也不期待,仅仅安住于当下,品味当下,做好当下。直到有一天,感觉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时,我们才真正觉悟了,才真正成为了智者。
佛家通常所说的“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也就是对人生缺乏透彻的悟识。所以,真正决定我们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如果把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试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这种做法是很肤浅的。因为,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头脑,是低层次的。而后者属于心灵,是高层次的。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并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也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社会愈文明,意识形态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愈真实、自然。
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道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是从智慧流出的,即人生觉悟。按照中国的传统,历来树立榜样基本上是注重道德,我们更强调人性意义上所达到的修悟高度,亦即整体的精神层次。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只是他的整体精神层次的显现,并且惟有他的修悟觉悟高层次才有价值。人性意义上的伟大是世界性的,是能够赢得一切受其影响的民族的人的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