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不是学知识而是明道理

(2022-07-07 10:33:51)
标签:

《瀞园散语》

《读书不是学知识而是明道理》

周霄山:

知识和道理的差别是很大的,知识是相对比较“死”的,而道理是相对比较“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如果我们不知变化的话,当然也就不能正确地看待处理事物了。知识具有数量特征,可以积累递增;而道理不具有数量属性,只能趋近,而且最好采用不同的方式趋近。因为知识有先后相续的内在传承关系,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发散性微言大义式的阐释。

因为追求知识的无限性增加,方法和工具因此成为了认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智商正常的人都足以掌握的思维和概念体系,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也能够靠自己开启智慧来超越思维和概念体系,实现对的体悟和对道理的创新。中国的古圣先贤就是坚持直到现代人类大多数人还都不能理解的开悟,也就是开启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有的根本智慧。

读书不是越多越好,其实,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道理,和最好能够开启智慧。我们如果读了许多书,而不能不明理,不能开启智慧的话,那么,读书也就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了。所以,我们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要读对书,也就是要读那些古圣先贤的经典,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明白道理,开启智慧。

我们只有开启了自己的智慧,知识才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如何运用知识了;而如果没有开启智慧的话,那么知识越多反而越糟糕,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运用知识。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要明白它是否存在道理,是否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是否能够使我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道理,然后在生活实践中加深感悟。

真正懂道理的人知道,读书为学的目的是要知,而知识和知,人们经常会混为一谈。有人说自己有很多知识,所以他知了,其实不一定。我们所学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不知的知识。例如有许多人,知识非常丰富,可就是不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知识和知区分开来,我们需要的是知。我们最好慎重选择那些可以帮助自己知的知识,对开启我们的智慧有帮助的知识,而要远离那些不但没有用,而且还会阻碍我们知的知识。所以,读书做学问是为了明理,为了开启智慧,这远比获得知识要重要的多。有了智慧,知识就会很有用;而如果没有智慧,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知识都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

读书是我们一辈子都应该保有的兴趣习惯,但是,读书如果不能使我们明白道理,那还不如不读书。还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如果我们完全相信书里所说的,那还不如没有书为好。例如,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越是遍远地方的人,越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他们却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反而有些生活在繁华的地方,读过很多书的人,却基本上不懂什么道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许多人在掌握了许多知识以后,却忽视了道理。其实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合乎道理的知识,不但可知而且可行;另一种知识却是不大合道理的。所以,对于知识我们要学会区别对待。有些知识,懂一些就可以了,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因为这些知识不适合我们使用。我们读书就是要去读那些适合我们用的。

近代,人们更热衷于追求知识,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而道理却几乎沦为争吵和辩论的专用语了。至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还有,我们不要太过于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不大准确的话,其实,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我们读书学习知识,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通过知识去提高自己的认知悟识。这样,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够有更好地处理解决问题。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善用成语,言简意赅,通常是四个字组成一个词组,把某项认知结果生动呈现出来。就音节或文字数量与信息传递效率之性价比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总体上说,中国文化通过成语表达的是取道理而舍知识

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做学究,而在于明道理。读书如果重实用重功利的话,就与开拓视野、提升精神、升华境界背道而驰了。其实,读书明理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我们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人生。

《传习录》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我们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我们有没有影响,这个就难说了。晓得则是我们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是死的,是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所以说,无论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