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悟

(2022-07-03 08:58:18)
标签:

《瀞园散语》

《体悟》

周霄山:

我们的智慧并非来自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对所经历事物的体悟。一定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和真正有用的东西是实践经验,也就是我们的体悟。

王阳明说,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我们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我们有没有影响,这个就难说了。只有我们从自己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是死的,是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和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和体悟过。例如,有些人读过很多书,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这就是因为这些道理在他的心中只是知识。所以说,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要拿心去证。我们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内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规范外在之物。王阳明通过格物来印证自己内心之理的正确性,他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对万物的认识都离不开心中之理。反过来,对万物的认识可以检验自己的心中之理,这就是致良知。所以说,中国哲学强调在实践中体悟,而不是纯理论的推理。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体悟,才有可能觉悟而提升到高层次的境界。而如果我们只是纯理论的推理,最多也就只能达到中层次的境界,也就始终是在中层次绕圈子。

学习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作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在学习中体悟。体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体悟中的就是实践之意,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更要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来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在体悟时,对于不同的个体要有针对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的对待。

中国文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知行合一。我们认识到的道理就要落实到实践上去,做到身心合一、身体力行。中国哲学就是体悟哲学。我们不仅要身体力行,更要有所悟,也就是体不离悟,悟不离体,这才是学习中国文化的正确方法。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所以,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大道至简。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对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所经历事物有了深彻的体悟。为什么有的人知识渊博而未能成功,而那些勤于苦干的人却成功了。这就是:人的成功,不在能知,而在能行。

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丰富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我们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我们自己独立的看法。学习是为了体悟事物,从而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内在自由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也就是这种体悟能力,才能产生优秀的头脑和灵魂。

案头的书要少,心头的书要多。案头的书只有到了心头才能够成为已经体悟到了的潜意识。案头有哪些书不重要,甚至我们读了哪些书也不重要,重要的哪些书的哪些内容已经被我们的精神世界所消化吸收了。智慧是具有某些知识后内心体悟而产生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关键之处不在于他总能解决问题,而在于他总能正确地做事情知识的多少不是衡量是否有智慧的标准。也就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没有多少知识而有智慧的人,却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甚至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人所具有的智慧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悟心从自身经历和行动后的静与定中体悟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