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的心量和境界
(2021-07-17 10:55:01)
标签:
《瀞园散语》 |
《为文的心量和境界》
周霄山:
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也就是,苏东坡写文章就像有巨大容量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能够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即使流淌千里也不算难。并且,这流淌的泉水能随着各种形态的山势山石而随物赋形,也就是随着遇到的事物变化莫测而变换形式。他的文思就能在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停止。
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也就是,水只有深而宽广,才能够承浮起全部大小物体。也就是,只有心量巨大,才能容纳承载全部能够表达的语言。
雪漠说:“要想越写越好,你就要让自己的心大起来。如果你心似大海般广袤,每舀一瓢水,便会有大海的气息。如果你只是一条溪流,或许可以溅起一些欢快的小水花,但很难有惊涛骇浪的能量。若你只有一碗水,一个石头就能把你砸得天翻地覆、晕头转向。所以我总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人格的修炼。你要让自己的心足够大,大到无所不包,大到你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你。这时,你笔下的一切才会鲜活起来,即使你写的是一个动物、一株植物,也会深入到它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一个饱满、细腻、丰富多彩的世界。无我地融入世界,无我地热爱世界,无我地展示世界,这是写作的秘密,同样也是成功的秘密。”
真可谓“上善若水”啊!善文者皆喜用水来比喻写文章。“水”越大,也就是心量越大。只要我们的心量足够大了,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好文章了。
还有,为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为文的低境界是大多是对现实的写真,其基本来源于现实生活;为文的中境界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品被升华提炼了。作者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深化一步,具有动感、活力,有了一种激荡的势,作者总感到在创作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不知来自何处,但读者也能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得到。这种力量很可能来自他自身,但这时他已经没有内外、自他之分,非常接近于修行中“明心见性”的境界,但还得进入修道。此时作者的创造力已经远远高于前面的境界,不过仍没有达到自由,因为我们还能从作品中看到一种现实对作者的制约和影响。作者不管形和神,而重“势”,即运动的力量、动感、活性。
为文的高境界是作者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活对他的所有制约,把过去学到的形式全部忘掉,心灵没有任何拘束,达到了大自由。也就是,作者脑中一片朗然光明,没有了为文之相,没有了创造的概念,尽兴地源源不断地流淌真心。
我们也可以将为文的不同境界比喻为:低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境界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其实,苦,乐,无苦无乐,也是为文的不同境界,无苦无乐是其最高境界。我们经过了低境界苦的阶段,到了中境界乐的阶段,就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是像道家所说的:“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等我们到了高境界时,就会破除执著而进入到宁静状态,也就是忘了自己是为文之人。我们为文一旦破除了执著而达到空灵即物我两忘时,才能流淌出最好最高层次的文章。这时,我们为文就能忘记理性,忘记语言,思不由己,如有神助,在宁静里超然地流淌智慧。
为文的大心量和高境界,其实取决于我们是否悟道了。我多次写文章谈论并强调《道德经》和悟道的至关重要性,《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其着眼于人的本体智慧的启悟,同时也是悟道后大智慧的呈现。对于任何一个写文章的人来说,要是不能悟道而体悟《道德经》所承载的大智慧的话,那么,他的本体智慧就得不到启悟,也就写不出大心量高境界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