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
(2021-01-27 10:00:05)
标签:
《瀞园散语》 |
《庄子的“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
周霄山
庄子思想中的无己、无功、无名,还有心斋、坐忘,都涉及人与物与人与己的关系。庄子德论中的安命思想,主要是以“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为安命之法,更应该成为处理人与物与人与己关系的准则。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又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又说:“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用心若镜”是说,镜子是被动的,它无法选择走向自己的物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能显现在镜子中,大到风云变幻,山川河流,小到人物花草,鸟兽鱼虫。面对来者镜子只是客观的反映,面对去者镜子不会挽留。静止的水面也具有和镜子同样的功能,“用心若镜”也就是心如止水。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告诉我们,圣人之心就是一颗如止水的宁静之心。止水是一面清澈澄明的镜子,它不仅可以为世人照须眉、正衣冠、正心性、鉴德行,它还是世间“平中准”的标准,可照天地万物,可为“道”之准绳。庄子认为,水的平、静、明,都是“止水”而非“动水”,所以,水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成为了道家的修为标准。
“用心若镜”,也就是怀着一颗“心如止水”般的无忧无虑无为的心,行于世间的“道”上。悟释庄子“鉴于止水”的道之理,在喧嚣纷扰的尘世中,守一份安宁,守一份淡泊,守一份清静,守一份本真。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份自由,多一份道。
庄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与物为春”也就是庄子认为: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四季的运行轮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改变它;个人的贫穷与富贵、社会声誉的上扬与下降,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候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庄子把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统称为“命”。面对这样的“命”,庄子的主张是并不消极去承受,而要“使之和豫”“与物为春”,用春天般温暖的情怀去接纳和对待我们不能改变的“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是充满生机的季节。所以,与人为善,与物为春。可以理解为:对人对物,都要对对方和善,给对方以春天般的温暖。这也是道家与世无争的一种表现,也就是在了解万物运转之道后,对什么都可以坦然面对的表现。
在庄子思想中,“与物为春”是重要的心灵体验。在“与物为春”的心灵体验中,人与物浑然一体,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喜悦,这是人与万物存在的本真状态。庄子认为现存的人与物的关系,压抑了人的自由与个性,遮蔽了人的本真存在。“与物为春”的形而上基础是庄子的自然之道,而要达到“与物为春”的精神境界,需要“唯道集虚”的心灵工夫。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所谓“虚而待物”,就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而“唯道集虚”,就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用心若镜”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应对外在世界的冲击,而“与物为春”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面对冰封的外在世界。“用心若镜”是由外入内,而“与物为春”是由内向外。这一内一外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庄子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道论思想和德论思想,庄子的“用心若镜”“与物为春”属于德论思想。庄子的德论思想对我们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