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圈|葡萄酒忽悠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忽悠”的本字是“胡诱”,即胡乱诱导之意,当今亦有“吹嘘”之意,“忽悠”是中国东北人的发音。
红酒百科全书微信号:wikiwine
忽悠大师
葡萄酒界推崇“大师”头衔,最著名的当属“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师)”和“Master
Sommelier(侍酒大师)”,两者皆起源于英国,后者现今似乎在美国更受推崇,前者注重知识深度,后者注重知识广度,在此不赘述两个资格的考试形式,其官网有详细信息,两者的考试难度极大,以致数十年来全球考得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师)的只有三百多位,考得Master Sommelier(侍酒大师)的只有二百多位。
另有一些葡萄酒界的资深人士并未参与到上述大师资格的考试大军中,却是公认的大师中的大师,例如具一定争议性的泰斗Robert
Parker、Wine Spectator(《葡萄酒观察家》)杂志的前高级编辑James Suckling、葡萄酒史学家Hugh
Johnson、Decanter(《醇鉴》,前称《品醇客》)杂志顾问编辑亦是让美国葡萄酒大放异彩的1976年“巴黎审判”盲品会的组织者Steven
Spurrier等。
在此还要介绍两位我喜欢的华裔葡萄酒作家:台湾的林裕森先生和新加坡的庄布忠先生(Ch'ng Poh
Tiong),庄先生本为律师,后因兴趣进入葡萄酒界,应该不会写中文,所以其刊于杂志和网上的中文文章应为翻译过的,曾在香港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为人随和幽默,合影过后用英语对我说:“My
mother would be proud of me(我母亲会以我为荣).”林先生于法国葡萄酒大学(Universite du
Vin)修得侍酒师文凭后又于巴黎第十大学取得葡萄酒经济与贸易硕士,其文章透露一种崇尚原始与自然的风格,其中文风格亦是我所喜欢的,例如用“饮者”而
非“葡萄酒爱好者”,用“酒乡”而非“出产葡萄酒的地方”等。
再来谈下即非通过权威考试认证又非获得业界公认的“忽悠”级别的大师吧。
且看一例:XXX先生,DBA商业行政管理学博士,Oenologist酒类学专家,Master Wine
Educator葡萄酒大师级导师。DBA是工商管理博士(台湾称“企管博士”),为何要译成“商业行政管理博士”且中英文写在一
起?Oenologist是酒类学家和酿酒学家,但为何又要中英文放在一起?难道歌手在写中文自我介绍时要写成“XXX先生/女士,Singer歌
手”?”Master Wine
Educator葡萄酒大师级导师”这个头衔就更“忽悠”了,哪个机构颁授此头衔?在葡萄酒教育领域有何贡献才能获此头衔?
再看一
例:XXX先生,毕业于XXX大学葡萄酒酿造专业,葡萄酒咨询大师。又是个大师头衔,我们在提及著名的飞行酿酒师(为全球很多酒庄做酿酒顾问)Michel
Rolland时也不过就是称他“飞行酿酒师”,此毕业于中国某大学葡萄酒专业的先生竟可自封“葡萄酒咨询大师”。这使我想起中国近年泛滥的“总”,其泛滥程度已经到了手下有两名虾兵蟹将的组长在对外联络业务时也可自称“X总”,这与葡萄酒界那群故意把中英文单词写在一起的自封大师一样,只是想掩饰内心极其不足的底气。
若要在葡萄酒界成为大师,不妨采用几个以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具一定validity(可信性)和reliability(可靠性)的方式:
1、参加葡萄酒界的权威考试并考过高级程度;
2、向权威葡萄酒杂志或网站投稿,并获资深葡萄酒编辑的采纳;
3、创办自媒体平台,而后点数有多少关注者且关注者中有多少葡萄酒界权威人士。
自封大师不算真大师,如同小组长自封个“总”也不是真的“总”,只是一个忽悠过他人后再将自我送入海市蜃楼的画境里的曼陀罗。
红酒百科全书(微信号:wikiwine),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自媒体,提供最大众化的葡萄酒资讯与知识,旨在普及葡萄酒文化,提高国人生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