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课例分析
(2020-04-04 13:38:22)
标签:
课例分析统编教材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原创) |
唐山市开平区唐马路小学的崔伟老师讲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文言文的朗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算是一大难关,如何正确断句是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崔伟老师以回顾《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这三篇古文作为导入,告诉孩子们在朗读和背诵古文时注意停顿,并通过本节课的题目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停顿。崔老师通过自由读、齐读、师生对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之中体会古文该如何停顿。 1.双回读“多子折枝,多子折枝” 在理解“多子折枝”这句话时,崔老师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入手,再通过字典中“折”的三个意思(折断;弯,曲折;汉字笔画名)来让孩子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里,崔老师对孩子们严格要求,要求不但要求孩子们知道为什么对,还让孩子们知道其他的为什么不对,从而让孩子们从细节处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2.“此李必苦” “树上的李子除了多,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崔老师自然的过渡将孩子们的目光转移到了本文的小主人公王戎身上。在这个环节,崔老师先让孩子们读出“此李必苦”的肯定语气,并让孩子们按人物名称进行分类(王戎、诸小儿、诸儿、戎、人)。在分类的过程中,崔老师还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理解“诸”的意思,借用司马光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对比的手法,从而突出王戎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准备。 “王戎为什么不动,还说李子是苦的呢?”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王戎的与众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崔老师选出了小演员们进行了现场的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崔老师非常重视孩子们的角色意识,让孩子们先自“我”介绍,并亲自指导“大树”该如何去站。在表演的过程中,崔老师让孩子们边演边停,及时发现表演中出现的问题,并回归文本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崔老师让孩子们通过表演让孩子们理解文本是目的,而表演本身是崔老师让孩子们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这里的表演是为学习服务的,为目标服务的,而没有参加表演的学生对台上表演的孩子提出的建议也是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本环节的设置,崔老师准确的把握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根据语文要素定好了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表演过后,崔老师又让孩子们结合刚才的表演理解文中三个“之”的不同用法,同时又让孩子们回归文本,通过全班齐读、全班背读、指名背诵(背诵时加上手势和动作)的方式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崔老师以让学生谈收获的方式进行收尾,让孩子们既体会到学习古文的乐趣,也让孩子们收获了其中的道理。
崔老师的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让孩子们在情景表演中理解了文本,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不过对于这节课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如果是我会将人物分类这个环节去掉,我记得崔峦老师在报告中说过:学生会的内容不要讲。人物分类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完全可以略讲或者不讲。我觉得这节课的表演部分可以“放大”,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古文,老师在领着学生读完文章之后,就可以进入表演部分。在表演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参与到表演中,扮演文中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在表演中引导着学生学习并理解“折、诸”等字的意思。老师在学生多次表演之后可以让学生先用古文复述故事(因为内容少,经过反复表演重复大部分同学应该没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将古文转化为现代文复述故事,最后可以让孩子们将自己复述的故事写下来,并加上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在班里进行展示。我想这样就不仅完成了复述课文的这个单元目标,也能初步渗透本单元的第二个目标既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崔老师的这节课整体环节的设置十分精彩,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