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面、看锈斑、青花釉面的开片

标签:
杂谈 |
青花釉面
在网络中收集的图片里,将关注青花釉面特征的图片收集弄个专辑,个别调整了光线效果,突出光亮点处的釉和青料,不一一列出,放在图片专辑《青花釉》里了
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293557852/s/340238
看锈斑
查看过去发的老帖子,2008年12月24日,两年多了,回头看看,是否仍然还是原来的那种想法,看法,或者眼力?
记得那时开始讲究管藏品的拍摄,如何能够看清?如何获得的照片是能够具备参考价值的?后来去了几个地方的馆藏照收获都还不错。
从上博开始这个历程,开始第一件牡丹纹大罐的拍摄,足足用了2小时有多,回来看看效果自己感觉相当不错,最得以釉中的气泡也能清晰可见。
继续看开帖《看锈斑》的图片
能否透过图片,或者说有效的特征图片得以判断?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固常常会以一些特殊特征图片在网络中看看判断的效果,继而透过判断者的辨析来判断这种特征的可用性。
估计这两图现放到一些知名网站得到的肯定判断仍然会不太高的概率,可能是现在的仿品的确有过人之处,其二也是因为这样,人人都喊假,对出土器先打个巴掌。其中就常见有某网的版主对馆藏品的误判率高达90%,其论调也是奇特:先怀疑一切,再考验大家的反应,才做判断,其实有没有判断也没人知,只知道他总是错。
网友提供的苏馆另一件相似品:
到底能不能够获得参考比对的特征?
哪些是可比对的有效特征?
是唯一性还是多样性?
如何利用多样性或唯一性进行比对学习?
青花釉面的开片
青花釉面的开片,作为古老瓷器的一个特征,当然有新瓷并做旧的瓷器也可以具有开片的特征,而且也做得惟妙惟肖,但只要是特征,甚至是古老的一种特征,都是可以去细致观察,以求得在众多的认识中去熟悉,解得辨识的方法。
瓷器开片怎样产生,有多少的可能:
1、烧制完成在冷却时控制不好,出窑就发生的
2、由于材料和烧制的原因,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或制坯应力释放,釉面不能承受开片;
3、或烧成的胎与釉的膨胀收缩比例不同,使得釉面开片;
4、胎体和釉面同是开片;
......等等。
胎质略显疏松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胎质的烧结的程度表现出胎的瓷化坚硬度,假如未达到良好的烧结温度,胎的瓷化未必完美,那么相应的青料在釉中的色度也会不是具备相应的反应呢?比如某种青料的颜色显得发黑,如明早期很多青花瓷器就显出这样的效果。那么同样,当出现温度高时,青花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比如青花有种描述“烧飞了”,是否是高温的表现,还是“烧飞了”同样是欠烧呢?那么下面这件青料显得“飞”了的馆藏“雍正仿宣德天球瓶”也有开片,又该怎样理解?
又会不会是与釉的厚薄有关呢?假如是温度高、釉薄,这样烧出来会不会更不容易开片呢?
比对原版的宣德青花
不同时间取出的照子情况也不一样,按时间早晚从左至右排列,青花发色也逐渐透亮起来:
继续
故宫这件被世人颂赞的压手杯也有开片
开片只是特征其中之一,对于青花,青料的表现自然就是重点,不同表现效果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自然就是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钴料,对于同一时代可能存在的发色差异性,与不同时代不同青花钴料的差异就成为观察中需要时时在意的了。
如何解读出青料的差异,以怎样的特征来判断是不同的青料?这是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