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2017-03-09 16:15:25)
《包
首案编写:贺瑞萍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小数乘法计算的算理
2.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相互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理念:学生已经掌握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但是还没有明确小数乘法转换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这个道理,以及不知道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包装中的问题,在与同伴讨论交流中明确转换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这个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复习旧知
1.列竖式计算。(想一想:整数乘法列竖式应怎样对齐?再计算)
26×8=
2. 根据已知得数,直接说出后面几栏的积。
乘数 |
28 |
2.8 |
0.28 |
2.8 |
0.28 |
乘数 |
12 |
1.2 |
1.2 |
0.12 |
12 |
积 |
336 |
|
|
|
|
(1)你是怎样快速得出结果的?
(2)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说出得数,那是因为我们之前知道了什么?
二、“包装”情境,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包装”情境图:读图,提出问题
1.图中三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问题一: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列式、估算。(师板书:2.6×0.8=)
(1)同学们看这两个乘数都是什么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
(2)在计算之前我们先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2.竖式计算,交流算理。
(1)要想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结果,应该怎么办?
(2)想一想:小数乘小数该怎么列竖式呢?又该怎么来计算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先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3 下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看看谁的方法好?
(4)现在,谁愿意把你的竖式写在黑板上,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
(5)课件演示,强化方法。
(6)练习:
(三)问题(二):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生独立列式计算,一人上台板书,师巡视。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列竖式时怎样对齐呢?
(3)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4)森林医生:下面竖式的写法对吗?
8 . 7
×
(四)小结方法:通过这几道题,你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如何利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再汇报交流)
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再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最后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下面这两道题已经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了,但是没有点上小数点,请同学们帮忙点上小数点好吗?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第一题小数点点在哪里?为什么?
(2)第二题呢?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呢 ?整数部分没有怎么办?
2.直接写得数。
0.6×0.7=
3.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后再比大小。
4.8×0.3=
4.8×1.2=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比较大小吗?
654×0.9○654
2.43×1.1○2.43
1×0.95○1×1.2
3.14×1.5○3.14×0.55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包装
2.
在教学包装这一课时,自认为本课教学中的几处亮点:
1.体现课前预习指导性和预习价值。
课堂开始,让学生说说预习中所了解的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本课时要用到的旧知识,体现出教师指导的痕迹——让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是学生预习价值的良好体现。
2. 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提高兴趣。
在复习巩固中,我设计了一道整数乘法试题37×18,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接着填表(如下)。
乘数 |
37 |
37 |
3.7 |
0.37 |
乘数 |
18 |
1.8 |
1.8 |
1.8 |
积 |
666 |
|
|
|
这个设计,既复习巩固了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以及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学生探索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提供了参考和提示。
3.多给一条信息,多一个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4.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本课是小数乘法的起始课,学生在理解算理、探索计算方法时是会有一定的困难的。在本课,我给了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地掌握算理,并渗透“化未知为已知”这一转化的思想。
5. 精心设计当堂检测,以便学生达到学会新知效果。
《蚕丝》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贺瑞萍
教学内容: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号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地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掌握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竖式计算(一),会进行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此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是小数点位置错误。
教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相互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古诗李商隐的《无题》
这首诗写一个闺中女子相思落泪的哀怨,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需要哪些条件?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提数学问题。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
二、自主探索
在计算1.2×1.25之前,先估算一下,1.2×1.25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算一算。
你能笔算1.2×1.25吗?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
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
3.一条丝巾的质量大约多少克?怎样列式?
小结小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
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学生独立估算,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说一说列竖式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尝试笔算1.2×1.25
学生同桌讨论后列式
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小组之间彼此谈论,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理由。
(
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结果汇报。
通过刚才解决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的问题和一条丝巾质量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1.基础作业:练一练第1----4题
2.选做:练一练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蚕丝
1.2×1.25=1.5(千米)
教学反思
根据平时作业和此次考试,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两种: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1.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手拉手》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贺瑞萍
教学内容:44页--45页
一、教材分析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相互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刚才的游戏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我们每天在这样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习学习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习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习)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0.8)×1.25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2.5×13+0.9
0.25×13.7×0.4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板书设计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
方法三:(2.6+6.1)×3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自主探索的欲望得到很好的激发。除此之外,还注意“类比思想”的渗透。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延伸,通过两种算式对比的形式,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最后,再设情境导入到练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练习的形式,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从“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也得到了体验。
当然,在教学中,难免有所失误和遗漏,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提供了不少建议,我也会悉心听取,积极改进,以求在展示课上更好地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