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高悬春暖百舸争流(二)
(2024-12-07 17:1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业发展 |
——大方金塔高中语文组体验卷、示范课点评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董事会教育总监
二、高中部骨干教师示范课点评
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六节示范课,涵盖了高中三个年级:有高一的作文指导,高三的诗歌复习;高二的古诗文探究和现代文教学。虽然水平有高有低,课堂有得有失;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相当的范式价值,代表了大方金塔英才学校高中语文组的实力。下面分别从“痛点、靓点、商榷”三个方面对这六堂课作一简单的点评。
(一)林瑞君:作文指导——切中肯綮
1.痛点
林老师的作文指导,紧紧抓住中学生作文的痛点而展开。学生痛点即中学生作文的八个“不来”:审不来题、立不来意、命不来题、选不来材、组不来材、谋不来篇、炼不来句、美不来容。林老师精彩之处就在于聚焦立意的针对性、选材组材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相当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靓点
这堂课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靓点。
A.聚焦针对性,有的放矢。
林老师设计精巧之笔是针对中学生作文无的放矢、随意为文的弊病,借助教材,使学生明晰作文在立意、选材组材上要做到“三针对”:针对现实、针对时代、针对读者,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具备现实性、时代性和有效性。
B.突出四关联,相得益彰。
从六堂课的广度看,林老师的课在广度上无疑是技高一筹的。
整堂课彰显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四个关联:一是关联课标、教材、真题、月考卷,二是关联考情、学情、生情、教情;而且做到了融会贯通,如同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分体现了一线专家的课堂魅力和教学风采。
C.凸显问题化,以考定教。
一堂好课,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把教学要点设计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林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研读课本P103——P104,议论要有针对性,巧妙设计了三个问题 。
任务一:借助教材,学习把握“议论的针对性”。
自主学习:明确“议论的针对性”内涵,熟悉教材范例。
1.研读课本P103——议论要有针对性,回答下列问题。
(1)议论的针对性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阐释。
(2)议论的针对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如何做到议论要有针对性?
【评析】教学要点问题化,紧扣教材的议论要有针对性的要点,巧妙地设计成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怎么办?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提取关键,掌握过手。这样的设计,扣住了关键,切中了要害。的确可点可赞!
D.重视学生学,以生为本。
林老师的重视学生的学,表现为以下“三学”:学生自评之学、研习教材之学、评析作文之学……
按照学习的金字塔规律,学生被动学习,最多能够掌握20%的内容;如果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最多可以掌握90%的内容。林老师深谙其中三昧,课前指导学生自评作文,课中引导学生研习教材、评析学生的优秀文章的得失。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3.商榷
一是节奏的快与慢,二是点拨的详与略。
一堂高质量的课,就如同一首名曲,不能一味地快或一味地慢,一味地快节奏或慢节奏,肯定不是名曲;真正的名曲,在节奏上应该有快有慢、有张有弛,做到快慢结合、张弛有致;在音阶上应该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做到高低结合、轻重协和。
林老师在处理节奏的快慢上有待商榷。如部分小组自评展示环节(略):
【评析】史雨洁、王乾锦的妙用思维支架——气泡图,就是出彩之处,能够吸引眼球,引起读者关注;这本身就彰显了针对性。可惜林老师因为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蜻蜓点水,一掠而过,靓点未点明,应该是陌上花开,要缓缓行;一路美景,要引领学生细品味为是!
在点拨的详与略上同样值得商榷。
如任务二:借助评价,辨析体悟“议论要有针对性 ”。示例二
评价全文时,所立观点注意主题升华。(如1、2号作文,6号套作)
评析优秀作文环节:林老师出示了三篇学生的范文,分别是49分、51分、52分。让同学们从针对性角度评析为什么52分的作文得分高于其它两篇。一同学评析到这篇文章有时代性后,老师加以肯定后就结束了这一环节。
【评析】我认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作文是否具备针对性,它决定作文得分的高低;这篇文章,不仅仅具有时代气息,还有靓点多多。教师应该浓墨重彩,紧扣针对性,详细地予以点拨。
正文分为三个层:
第一层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谈摆烂;联系到学习实际;
第二层针对学生的生命现状,谈内卷,联系到生存状态;
第三层针对民族复兴的时代,谈奋斗,联系到时代特点。
如此详加点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全面把握,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李相红:诗歌讲评——真正生动
李相红老师的高三讲评课——诗歌鉴赏有板有眼。如果从学生真正“动”的角度看,无疑是六堂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我们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范式,洞开了新景。
1.痛点
诗歌鉴赏是中学生“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古诗文、三怕写作文)之一,表现为读不懂诗歌,答不来试题,考试得分很低。李相红老师的高三教学定位于诗歌鉴赏,无疑是抓住了高三学生的痛点,具备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靓点
A.学生自己命题,真正地动:
【课前】教师精妙地把学习问题前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读懂诗歌,课前老师提供读懂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完成诗歌鉴赏的试题命制的作业,然后将作业上交老师。
【评析】这一环节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命制试题,学生必须要真正地“动”起来,一是读懂诗歌之动,二是把握诗歌的文体核心知识之动,三是紧扣这核心知识命题之动。课前的“三动”,是学生真正地动!
B.学生自己讲题,有序地动:
【课中】在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老师做到了“惜口如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协调、调度、指挥三个方面。一是安排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命制的诗歌鉴赏试题,分享读懂诗歌的方法,讲析答题的技巧,讲解答案的来龙去脉;二是要求其他学生上台展示,展开思维碰撞,生生互动,补充完善。
【评析】这一环节突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演指挥,调控着整个课堂结构,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先是学生安排上台讲解试题,然后是安排其它学生评析试题,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动”,是学生有序地“动”!
C.教师指导点拨,有效地动:
如:周考诗歌鉴赏题评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D.教师学生都动,高效地动:
综观李相红老师的课堂,一个“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动”得酣畅淋漓,“动”得水灵鲜活。课前学生要动,要读懂诗歌,要自己命题,不动则无法完成任务;课中学生要动,自己讲解试题,讲析答案;同时同学之间还要相互评析试题,相互点评答案得失。而且老师在学生遇到疑难时,也要动起来,提供路径思路,传授方法技巧,引导学生攻坚克难,破解障碍。生与生之间互动,师与生之间互动,思维火花迸溅,课堂生动高效。
3.商榷
一堂示范课的价值在于不但学生要真正做到有序、有效高效地动,还要注意处理好教学两大难题:一是“思维三化”(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化、规范化),因为高考试题要紧扣“无思维不命题”这一原则;二是“答题建模”,即答题不但要得分,而且要得高分甚至满分,答题建模就至关重要了。
如:自主命题评讲
客至(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清黄生曾评价《客至》“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丁庭梅)
【评析】第2小题,要学生扣住“喜”和“趣”谈理解,这可谓是一道有相当难度的主观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是把读懂诗歌和试题的心理,通过转化为提取的要点呈现出来,可抓住诗歌的景物、情感的词句和试题中的“喜”和“趣”,使之可视化,这样就可以得分了;然后把这些要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布局,使之过程化,做到条理分明,这样就可以得高分了;最后用规范的语言和专业术语表述出来,运用答题建模,即观点(论点)+材料(论据)+分析(论证),如同一篇具体而微的小作文,这样甚至可以得满分了。但是李相红老师却有所忽视,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