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正一帆高悬春暖百舸争流(三)

(2024-12-06 09:11:26)
分类: 文章发表

风正一帆高悬  春暖百舸争流(三)

——大方金塔高中语文组体验卷、示范课点评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董事会教育总监   王小槐

(三)文言瓶颈——有所破解(庾常、胡荣耀、雷磊)

庾常老师的《短歌行》、胡荣耀老师的《伶官传序》、雷磊老师的《过秦论》教学,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对古诗文教学的瓶颈,均有所破解。

三位老师共有的靓点如下。

一是都围绕中学生“三怕”之一,准确地抓住了中学生学习的痛点,在文与言问题、文与言关系、文言文教学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其探索精神是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都注重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动情”的训练,紧扣“个人自学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探究学习”三个学习阶段,引导学生由易到难、拾级而上以突破古诗文学习的难点,突出了问题导向,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生动。

三位老师除了共同的优点外,还各自展现了自己的特点。 

1.庾常老师的《短歌行》

庾常老师是一位有相当内涵的语文教师,代表金塔语文组的希望。

他的《短歌行》出彩之处在于运用焦透视的方法,钩玄提要,纲举目张;把诗人的情感聚焦在一个“忧”上,整首诗歌赏析均围绕一个“忧”而展开。

如:任务三 同声共气,品味情感环节 全诗中“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曹操“忧”的是什么?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说明。(6分)

【答案】忧人生苦短,忧求贤不得,忧功业未就。

【评析】其中的人生苦短之忧:概括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层的内容;

求贤不得之忧:概括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一层的要点;

功业未就之忧:概括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层的情感。

一个“忧”字,提纲挈领,总绾全诗,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吧!

与此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一堂真正语文的示范课,其魅力表现在哪里?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其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认为,其魅力和价值就在于能够冲破参考书的套子,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学中勇于以己之口发前人未能发之见解,敢于以己之笔抒前人未能抒之情,课堂上做到“教中有我”——有我新颖独到的见解,有我是非曲直的评判。凭借这个“教中有我”, 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视野,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审丑能力,可以使课堂教学水灵鲜活。而庾常老师聚焦于一个“忧”字固然不错,而且不少教参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可否提炼为“忧思”?

将这个问题设计为有人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忧思’,你认为曹操“忧思”的是什么?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说明。(6分)

【答案】总——忧思难忘(情),分1——求贤未得(忧),分2——天下归心(思)

【评析】

总———忧思难忘(情),第一层“忧思”二字为诗眼,总领全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1——求贤未得(忧),第二层的“求贤未得”,突出诗人之“忧,刻画出诗人的渴求贤才;

2——天下归心(思)第三层的“天下归心”,表现诗人之“思”,表达出诗人的家国情怀。

这样,一个求贤若渴,期盼结束战乱、国家统一的诗人高大形象,就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面前。因此一个“忧”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无疑是矮化了诗人。

2.胡荣耀老师的《伶官传序》

胡老师是一位才子型的老师,预示着金塔语文组的未来。

他的教学是有靓点的。《伶官传序》由于是中学教材的传统名篇,老师们的研究相当深入且丰富,教学中要想不落窠臼,别有高致的确不容易。但我们的胡老师却上出了新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快乐感受。

一是引入新颖。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魔幻人生(喜剧演员到国家总统,再到他主演的电影《人民公仆2》),达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既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又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如此引入,可谓经典。

二是设计新颖。小组合作阶段,大胆想象,选取《伶官传序》中的某一场景,将其改编为剧本。(300)

  要求:

  1.各小组组员明确分工,有编剧、导演、演员、旁白等。

  2.认真研读所要表演的章节内容,改编成口语化的现代汉语。

  3.可根据文本适当创新,增加动作和台词,制作道具等。

  4.时间7分钟。

【评析】这个设计之新在于围绕单元的主题——历史的现场,通过现场还原,改编剧本。把古与今生动结合,把文言文与现代文融汇贯通,把议论文体与戏剧文学水乳交融;使课堂既具备了历史视野和现实视野,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还能够进一步复习到以前学过的戏剧知识,起到了一箭三雕、一举三得的功效。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不足表现在胡老师的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存在瑕疵。

如课堂小结环节的“兴亡论”,就值得深究。

【答案】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朝: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自律勤奋则成,放纵懒惰则败。

【评析】用“兴亡”一词来总结全文值得商榷。因为前面的“庄宗、秦朝、六国、项羽”用“兴亡”来总结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来总结学生,就不怎么恰当了。如果要照顾到思维的一惯性则是“学生自律勤奋则兴,放纵懒惰则亡”,这样推断下来,肯定不好。胡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学生方面改为“自律勤奋则成,放纵懒惰则败”。这样一改固然可以,但“兴亡”二字又没有统领到全文。我认为,把“兴亡”改为“成败”更好。这样在意脉上可以一脉贯通,在语脉上更加晓畅。

3.雷磊老师的《过秦论》

雷磊老师是语文组的后起之秀,标志着金塔语文组的崛起。

他为人内敛,勤于进取,写诗作文,常有可观之处。他的示范课《过秦论》也是如此,具体说来如下。

一是大开大阖,视野宏阔。贾谊的一篇《过秦论》,在雷老师的课堂中,熔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于一炉,汇萧统的《文选》、钱钟书的《管锥编》于一体;有史有论,有诗有文;虽然思接千载,古今交汇,头绪不少,内容丰富;但由于都围绕贾谊的《过秦论》而展开,因此显得眉目清晰,主次分明,表现出雷磊老师的大胸襟、大视野的教学特色。这种特色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

二是思维可视,形象可感。 “无思维不命题”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更是高考之必须。而思维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具有内隐性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不少老师和学生谈之色变。而雷磊老师从思维角度切入,借助思维导图,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可视,形象可感,这样的设计的确高妙。

:小组合作环节,雷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各组分领任务,确定中心,选取合适的角度,绘制思维导图,概括全段内容。

第一组:第一段  第二、三组:第二段  第四、五组:第三段  第六、七组:第四段  第八、九组:第五段

温馨提示:1.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2.层级分明,逻辑严明;3.关键词精准,注意层级颜色变化。

【评析】这样的设计,既有学生个人的自习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使文章的内容具体可感,教学要点一目了然;的确精彩!

雷老师的这堂课和其它几堂课一样,依然存在白玉之瑕。表现在重文轻言,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相混。

整堂课重视《过秦论》的思想内容、章法谋篇,而《过秦论》一文所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似乎有所轻视。要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试想,如果《过秦论》的句子意思学生就不懂,怎么能够把握思想内容呢?

那么,文言文究竟应该怎样教学?一直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言文并重,这里的“言”指的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虚实词、活用、句式等等;这里的“文”指的是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等等。文言文教学应该是由言及文,在明晰文言文句意基础上去引领把握文言文的要旨,是文言文教学的王道。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的根本区别是;语文课的文言文要有言有文,言文并重,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决定的;而历史教学则是有文无言,“言”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不是历史学科的任务。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是。

(四)报告文学——化繁为简(芮刘燕

芮刘燕老师是一位内秀的教师,彰显着金塔语文组的发展。

她的这堂课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迎难而上,敢于亮剑。 夏衍的《包身工》一直是中学教材的传统名篇,而且年代久远,头绪纷繁,报告加文学、新闻加背景,明线加暗线;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时空交错,难以把握。但芮刘燕老师敢于选择这样一篇课文来教学,令人佩服。这种“明知山有虎、敢向虎山行”的气魄,的确勇气可嘉,值得赞赏!

二是巧借表格,化繁为简。面对这篇难懂难教的文章,芮刘燕老师的设计是应该肯定的。她通过表格,把文章的要点、重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借助蒙太奇镜头归纳文章内容环节:

全文共计50段,请横向填写表格。

 

段落

内容(包身工)

段落

内容(包身工制度)

1 7

包身工起床的情景

8 11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1214

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522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

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3334

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庞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

包身工整体生活命运

4850

黎明的到来 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评析】 全文共有50个段落,新闻事实33个,背景材料17个;文章要点重点,一表囊括罄尽,可收化繁为简之效。如此设计,一个字评价——“好”!

有待商榷之处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与次火候的拿捏  蒙太奇手法无论怎么说,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无疑是工具,是教学的次要方面,不能主次颠倒。但芮老师在拓展环节:把蒙太奇手法分为以下11个小类,分门别类予以介绍。

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      4类)

理性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                  3类)

表现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      4类)

【评析】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一个蒙太奇手法就分为11个类别引入课堂,而且与后面的教学环节对应起来。试问:这堂课的重点是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还是重点学习电影蒙太奇手法的技巧?无疑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主与次火候的拿捏,无疑值得深究和优化。

二是点与拨技法的优化 点拨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A.什么时候点拨(在学生将懂未懂的时候点拨)?B.什么地方点拨(在学生可意会未可言传的地方点拨)?C.怎样点拨(运用三言两语、四两拨千斤方法点拨)?

如介绍新闻背景的环节: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1.交代了(说明了)新闻事件的起因;2.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3.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突出深化新闻主题;4.增加主体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评析】新闻背景对新闻事实的作用,芮老师分上述四个点对学生进行了点拨。这样的点拨,很多教参就是如此的说法,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在要点的提炼上、类型化的归纳上似乎有完善的必要。其中的12点可以提炼为“拓展了文章的广度”,第3点可以提炼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第4点可以提炼为“增添了文章鲜活度”。“广度、高度、鲜活度”,不但这一课可以这样归纳,而且凡是有新闻背景的文章都可以这样提取。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概莫例外。

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课堂的有效性不就出来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